央企做假账:不可等闲视之,更不能轻轻放过
发布日期:2018-01-19 07:37:27 来源:澎湃新闻网 作者:周俊生 编辑:晴阴

  有关方面不能以“护犊子”心态来对待央企造假的问题,而要严肃问责,对于负有领导责任的董事会成员该撤职的撤职,该换岗的换岗。

  在17日国新办举办的发布会上,有记者要求就央企做假账的问题进行说明。对于审计署抽查20家央企,其中18家都有做假账的情况,国资委总会计师沈莹表示,从量上来看,收入、利润不实部分分别占比0.8%和1.7%,可见整体央企信息质量还是比较高的,对真实性没有实质的影响。

  按照当天公布的98家央企去年的成绩单,2017年我国央企实现利润14230.8亿元,首次突破1.4万亿元,经济效益的增量和增速均为近五年来最好水平。即使刨去部分企业造假的1.7%,央企去年的利润增幅和增速仍然可观。沈莹说假账对央企利润真实性“没有实质性影响”,似乎也说得过去。

  但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却是不小的。

  第一,审计署只抽查了20家央企,就查出18家企业造假,占比高达90%,近年累计虚增收入2001.6亿元、利润202.95亿元。虽不能简单类推另外78家央企中也有同等比例的企业造假,但考虑到审计署“一抓一个准”,而这些央企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巨头,其负面影响不可等闲视之。

  第二,18家造假企业的收入、利润不实部分分别占比0.8%和1.7%,但这只是被抽查的20家企业的情况,以此来对照全部98家央企的利润情况,是缺少说服力的。如果未被抽查的另外78家央企中同样存在造假情况,那么,这两个百分比显然应该提高,对央企利润真实性的影响,可能需要重新考量。

  央企为什么要做假账?说到底还是某种利益的驱动。与普通企业为了偷逃税收而隐瞒利润,或一些上市公司为达到IPO和再融资等需求虚增利润不同,央企造假的目的有点“独特”,主要是为了应对国资管理部门的考核和掩盖亏损。

  在某种意义上,央企造假和地方政府在GDP数据中造假,有着同样的动机,都是扭曲的政绩观这一杠杆指挥下的行为。部分央企希望以此逃避考核,制造业绩良好的假象,换取上级对自己的信任。

  对于企业做假账,我国《公司法》、《会计法》都有严格的处罚措施。一旦查实,企业和企业高管都会被严肃处理,严重的还会受到司法惩处。在A股市场,上市公司造假的情况曾经很猖獗,但曝光后企业高管都会遭遇公开谴责、罚款、市场禁入等处分,有的甚至会被移交司法处理,公司也要赔偿投资者损失,甚至直接退出资本市场。

  但是,对于央企造假现象,有关方面却似乎“恨不起来”,国资委以一句“没有实质性影响”轻轻带过,似乎让人难以信服。

  更有甚者,目前很多央企已经是上市公司,它们的造假必然反映在按资本市场法律公布的财务报告中,进而反映到股价上,最终影响到投资者的收益。如果因为是央企就可以超越资本市场法规,哪怕是造假也可以绕过相关法规,这不仅会造成A股市场的混乱,对于央企自身的治理也是有害无益的。

  部分央企造假,表明它们离真正的企业化、市场化尚有很大的距离,央企的决策者仍未能像真正的企业家一样确立市场意识。

  十九大报告规划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国有企业被赋予了重要使命。如果一些央企以造假来欺上瞒下,如何担负起这样的使命?因此,有关方面不能以“护犊子”心态来对待央企造假的问题,而要严肃问责,对于负有领导责任的董事会成员该撤职的撤职,该换岗的换岗,对一些已经出现了造假问题的央企上市公司及其高管,要严格按照资本市场相关法规来进行处理。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