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游客“不文明”不能止于“黑名单”
发布日期:2022-07-01 14:55:41 来源:东方网 作者:付彪 编辑:藤井树

  近日,一段在网络引起热议的视频显示,一名男子企图将北京陶然亭公园的鸭子装进包中偷偷带走,被发现后遭到在场游客的指责,多次试图离开未果。最终,该男子打开挎包掏出一只鸭子,将其扔进湖中。事发后,陶然亭公园管理处工作人员回应称,执法部门已找到该游客,并对其予以警告处罚。此外,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已向文旅部门申报将此不文明游园行为列入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

  违法游客已受到相应处罚,“黑名单”也接踵而至,可谓咎由自取,大快人心。

  值得注意的是,类似不文明行为并不鲜见。前不久,张某某因采挖若干株睡莲等行为,被昆明植物园列入“黑名单”3年内不得进入;一女子在江苏无锡动物园拍打玻璃致狒狒暴怒、撞头被曝光于网上后,也引发了网友的一致声讨。为规制这种不文明行为,国家有关部门早在2015年就设立了游客“黑名单”制度,随后各地也出台了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制度。不过,“一处受罚、处处受限”的联合惩戒机制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一定难度。

  据报道,目前共有38人被纳入旅游不文明行为“黑名单”,对旅游不文明行为起到了教育和震慑作用。但是,诚如有关专家表示,由于各地制度规则和执法力度不一,导致同一个行为在A地被列入旅游“黑名单”,在B地并不会被列入,上了地方旅游“黑名单”的人多数并未受到“一处受罚,处处受限”的实际惩处。加之地方版“黑名单”与全国版“黑名单”未形成有效联动机制,被列入地方“黑名单”未必会被列入全国“黑名单”。

  “黑名单”制度拥有记录、公示、惩戒等功能的综合性规则,社会公示是其发挥信用约束力的重要环节,有利于社会监督,但也容易侵犯旅游主体的隐私权和名誉权,所以在现实中,文旅部门公示的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数据与不文明旅游行为相比并不多。治理不文明旅游行为,需要加大联合惩戒力度,让更多人长点记性、受到警示。有关部门应从立法、执法、行政救济路径等多方面进行调整,推进制度的完善,提高不文明行为的违法成本。

  当然,对于不文明行为除了强化联合惩戒外,也不能弱化了文明旅游倡导的力度,更不能因为有了“黑名单”制度而放松监管。旅游不文明行为,源于游客文明素质不高,也在于景区管理的乏力。对此,景区要以更多的常识普及与文明提示警示和教育游客,如通过义务讲解、文明劝阻、公开曝光等方式,清晰划出文明旅游红线,消除游客“好奇心”。

  同时,加大现场监管与执法力度,如采取“人脸识别”等技术现场取证,联合城管、公安等共同整治,倒逼不文明行为者增强道德意识和法治观念。只有多措并举、多管齐下,以硬性的从严治理加上柔性的教育引导,才能从根源上让不文明行为没有生存土壤。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