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首次构建中国版全球城市营商环境指标体系
发布日期:2019-06-07 10:15:09 来源:人民网 作者:葛俊俊 编辑:刘志斌

  人民网上海6月6日电(葛俊俊) 自2004年以来,世界银行每年都会发布营商环境报告,对全球190个经济体的营商环境进行评估,上海和北京是世界银行对中国内地营商环境进行评价的样本城市,其中上海权重为55%,北京为45%。因此,提升上海的营商环境水平,意义深远。

  2018年起,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在吸收借鉴世界银行等营商环境评估报告的基础上,立足全球城市的发展视角,分析了全球城市营商环境的主要特点,开展了基于全球城市理论的营商环境评估。

  6月5日,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全球城市营商环境评价体系构建”研讨会举行。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李显波所长出席并致辞,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周海蓉副所长和刘学华博士介绍了“全球城市营商环境评价体系构建”的研究背景和主要成果。

  全球城市营商环境评价体系以全球城市核心功能载体对营商环境的主要诉求为评估标准,从企业“准入前”、“准入中”、“准入后”三个维度出发,构建了包括12个一级指标,36个二级指标的全球城市营商环境评价体系。立足这一评价体系,将上海与纽约、伦敦等顶尖全球城市的营商环境进行了充分的对比研究。

  研究认为,未来上海应当分阶段、分重点、精准化地持续改善符合全球城市功能要求的营商环境,“准入前”阶段,需要重点考虑进一步加大市场开放力度,增强对全球高能级企业的吸引力度;同时创造良好的环境,制定更加科学的人才政策,进一步落实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增强国际人才吸引力;“准入中”阶段,重点是推进政务服务流程再造和方式再造,针对施工许可成本高等问题,借助电子政务等手段最大限度减少涉企收费,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准入后”阶段,一方面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营造便利的跨国贸易审核制度,营造高能级的生产服务环境,加快发展各类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另一方面,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降低商业纠纷的合同耗时和成本。此外,还需营造成本适宜的公共服务环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周国平副主任指出,目前关于营商环境内涵的研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这一评价体系综合反映了广义和狭义的营商环境评价标准,并且充分考虑了全球城市的特殊地位和特殊功能,首次创新性地提出了针对全球城市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有助于上海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对标国际标准,优化营商环境。

  他表示,开放、竞争和保护应成为未来上海营商环境改革的核心词,上海需要进一步扩大市场开放,进一步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进一步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长周振华研究员指出,这一指标体系最大的特色与创新点在于研究对象是全球城市,而不是一般城市,因而研究的市场主体也不是一般的企业,而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跨国公司总部及功能性机构、高能级生产性服务商和国际性非政府组织等特定机构。从“准入前”“准入中”“准入后”三个阶段反映企业特点是这一研究的又一亮点,充分反映了企业在不同阶段对营商环境的诉求。

  “这一评价体系建立在全球城市的理论基础之上,充分反映了全球城市在参与全球资本、技术、企业、人才等要素资源配置方面的重要地位。”原市委副秘书长张广生认为,在综合世界银行、普华永道等机构的相关研究基础上,首次构建了中国版本的全球城市营商环境指标体系。

  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沈开艳研究员指出,这一研究将营商环境指标体系的研究和全球城市指标体系的研究进行了较好的融合,凸显了“全球城市”和“营商环境”两大关键词,继续深化这一研究将真正有助于上海打造符合全球城市核心功能要求的营商环境。

  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刘江会教授认为,这一研究将“准入前”阶段纳入营商环境评估体系,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而且具有坚实的全球城市理论研究作为支撑,能够更好地帮助上海对标顶尖全球城市,拉长长板,弥补短板,优化营商环境。同时,这一研究与世界银行较为关注中小企业对于政府服务的诉求不同,将更高能级企业的更多元化诉求纳入了评价体系,更加符合上海的城市发展实际。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