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武夷山黄村为何不“空心”?
发布日期:2016-09-23 15:28:03 来源: 作者:黄长秋、金文莲 编辑:胡擎银

  导读:如今,黄村各群团组织都在茶叶合作社里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定位:茶叶团支部建起茶叶电商交易平台,探索“支部+互联网+茶叶合作社”运作模式。

  福建省南平武夷山市星村镇黄村,一个九曲溪上游的偏远村子,与当下城镇化进程中多数村落不同的是,这里的土地不抛荒,劳动力不外流,村里户籍人口2800多人,而常住人口3100多人,近99%的当地人留在村里,同时还吸引了300多名外来打工者。

  今年33岁的邱瑞良2005年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工作了4年,2009年回村跟父亲学做茶。去年,他被选为黄村科协负责人,于是,他带着茶叶科普小组的社员在自家的茶园做起实验,将三垅茶园施上生物有机肥。村党支部书记黄正华说:“现在,邱瑞良的茶园施用生物有机肥不受倒春寒影响的消息已在全村传开了,许多茶农表示今年下半年也要施用生物有机肥,这就是科普领头人的示范作用。”

  茶叶专业毕业的李霞现在是黄村茶叶合作社团支部书记,曾在上海工作了两年,之后又跳槽到武夷山一家大型茶企,做到部门经理,2011年也回乡帮父母料理茶厂、管理茶园。回村后,在村党支部的支持下,她拉起了一支由20名年轻人组成的茶艺表演志愿者队伍。村主任熊丽琴说:“如今村里活动不少,特别需要这样一支茶艺表演队。”

  这些年,像邱瑞良、李霞这样,在外经商、打工、读书、当兵后重回村里创业的青年不少。一组数据或能说明问题:黄村户籍登记人口2800多人,近99%的当地人选择留在村里;当前村里常住人口3100多人,增加的300多人多是到黄村打工的外地人。

  黄村是武夷山的产茶大村,全村有茶山1.2万亩,茶企业150多家,茶产值超亿元。2015年村民人均收入达1.28万元。2013年,全国茶叶市场下滑,当地茶农陷入困境。村里组织119家茶企成立茗川世府茶叶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对外打市场树品牌。社员自愿提供茶样给合作社,合作社通过交易平台和举办茗川世府品鉴招商会,帮社员卖茶。

  在此基础上,各群团组织分别依托合作社建立茶叶工会、茶叶团支部、茶叶科普小组,进一步激发合作社的凝聚力。去年8月,他们把茗川世府首场品鉴招商会开到福州,为会员茶企卖出茶叶68万元;今年又卖出50多万元。“这种营销模式实现了客户与茶农的无缝对接,节省了中间环节,客户买到了实惠满意的茶,而茶农足不出户,省事又省力。”驻村干部胡贤炳说。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2015年11月,群团组织又把茗川世府的招牌亮相到第九届海峡两岸茶博会上,工会会员、团员志愿者、妇女代表纷纷前往帮忙,接待各类客商、茶叶爱好者2000多人,通过关注合作社微信发放随手茶礼1000余份,与10家采购商达成交易意向。

  就在前不久,合作社的群团组织又共同组织了一场轰动武夷山市的制茶能手大赛,20名由工会会员、团员青年、科技能手组成的选手,用同一山场的茶青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制作。由于赛事颇有亮点和特色,吸引了市内外1000多名寻茶者到现场观摩,大大提升了黄村的知名度。“最重要的是获奖选手还将纳入合作社的技师库。”参赛选手鲍忠兵说。

  如今,黄村各群团组织都在茶叶合作社里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定位:茶叶团支部建起茶叶电商交易平台,探索“支部+互联网+茶叶合作社”运作模式;茶叶工会针对茶季临时用工增加3000人,常出现工人工资、茶企维权、人身安全等问题,在村口、道路显眼处和各个茶厂立起“有需要,找工会”的牌子,并附上二维码,为打工人员和本村茶企维权;科技小组不定期举办科普培训,不定期上山监督、制止村民乱开茶山,引导社员进行生态茶园改造、改良土壤、搭建生态灭虫灯和修建数字化茶山灌溉设施等。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