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县“富教”该不该,复杂现实里没有简单答案
发布日期:2019-11-19 14:01:37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 编辑:擎

  一个深度贫困县,教育能如何作为?日前,云南省绿春县砸两个亿建高中的话题引发广泛讨论。该县是全国最后一批尚未脱贫的深度贫困县之一,2018年全县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2.5亿元,地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5亿元,贫困人口尚有30128人。

  绿春县这两亿是经过几年从各级专项资金和转移支付里积累而来的,动因包括改变过去绿春县高中教育一直被其他地区“掐尖”的状况。对于穷县“富教”,大致没有什么异议,争议点主要在于如何“富教”。具体到绿春的案例,就是“富教”是否意味着这两亿就要“富”在建高中上。

  国务院参事室参事汤敏认为,应该把资金更多投入到乡镇、村小,而非在县城里花好几亿盖个美轮美奂的校园,同时亦强调投入的重点应该在教育质量的提升而非硬件设施。这一观点也许可以解读为,当财力有限的时候,掐尖不如补缺,与其建设高中,不如优先发展基础的义务教育。毕竟,贫困县即使建成了新高中,如何保障更能决定教育质量的教育观念和师资跟上,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用有限的财力投入到义务教育中去,让更多的孩子能得到去外地更好的高中读书的机会,从教育公平和学生个人发展的角度,也许是更有效的方式。

  而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则提出,从教育与地方经济的关系看,要改变当地贫困局面,更应发展职业教育,但是恰恰职业教育不被重视。事实上,对职业教育重视不够是当前普遍的社会现象,整个教育系统都是升学模式,贫困县即使办好了高中,孩子在高中阶段不被外地“掐尖”,也还是会到外地上大学,而且很可能毕业以后就在外地就业和生活了。贫困县之所以愿意砸锅卖铁建高中而不是发展职中,不排除有“政绩”的考虑在,尽管不断重申取消升学率考核,现实却依然广泛存在着升学模式的考核逻辑,当地学生的高考成绩是能算入“政绩”的,可能会带来更多的教育资源,而职业教育的发展对当地带来的改变却难以按年量化。

  当然,由于能达到被“掐尖”程度的学生数量很少,在贫困县建高中,对于成绩尚可又有意愿继续升学高考的孩子来讲,意味着更多的机会。今年夏天,第一批新校区高三学生的高考成绩创下绿春县史上前所未有的纪录,这和新建成的高中新校区不无关系。

  网络热议的焦点是,贫困县砸两亿建高中,有必要吗?实际上,贫县“富教”,不是一句“有必要”或“没必要”就能简单回答的。尤其贫困县财力有限,而需求也不仅仅是提升教育质量,就更难有简单答案。判断“富教”的有效性,究竟是从学生的个人发展角度出发,衡量每个个体是否能过上更好的生活、人生是否有更多的可能性,还是从当地的发展角度出发,看对什么样的教育形式进行怎样的投入才能获得更多的收益?而收益的衡量,是看升学率等指标组成的“政绩”还是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贫县如何“富教”,也许没有“最好”的答案,但贫困县的教育的确需要更多的投入和重视。发展教育降低辍学率,对于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有着重要意义,教育能给贫困县的孩子更多的可能和可以选择的机会。同时,提升教育质量,不只是某一个阶段,而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看不见的软件,而非看得到的硬件,对于财力有限的贫困县而言更是如此。看不见的软件,不只是师资,也包括教育公平的大环境,例如,杜绝“掐尖”本身就有助于增进教育公平。

  贫困县砸两亿建高中,背后是复杂的基层现实,没有简单的答案,也不能只靠贫困县自身来思考和探索。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