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制度失灵”
发布日期:2015-11-30 15:33:05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燕继荣 编辑:胡擎银

  近年暴露出来的诸如权力寻租、权钱交易、官商勾结、黑金政治、上下串通、吃拿卡要、任人唯亲、买官卖官等腐败现象,触目惊心。从目前媒体报道的案例和进一步讨论的情况看,不良或恶化政治生态的主要表现如下:(1)入职凭关系:典型表述如“能力不如关系,拼搏不如拼爹”。(2)做人无原则:典型表述如“多栽花少挑刺”;“批评上级放礼炮,批评同级放哑炮,批评下级放空炮”。(3)做事搞投机:代表性的说法是“琢磨事不如琢磨人”;“干的不如看的,做事不如作秀”。(4)晋升逆淘汰:代表性的说法是“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只跑不送,暂缓使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

  政治生态不良的根本问题是显规则虚置,而潜规则盛行。考察人类生活的各种组织行为,从家庭到社会组织再到国家,任何组织都有其制度和规则。倘若这些制度和规则能够得到有效实施和遵守,其组织行为都会保持正常状态,系统运行的生态环境也不会产生太大的问题。当这些制度和规则徒有形式,不被人们所遵守或采纳,现实中所通行的却是另外一套游戏规则的时候,该组织和系统就会因为“制度失灵”而陷入困境。如果破坏制度和规则的现象只是发生在个别人或个别环节的时候,问题还不会演变为系统风险;当破坏制度和规则的现象普遍发生的时候,“偶发制度失灵”风险将转变为“系统制度失灵”风险。

  家规、党纪、国法作为行为约束和关系协调的机制,是良好家政、党政、国政之运行生态的保障。但是,如果家规、党纪、国法形同虚设,而现实生活另行其道,那么,家族秩序、党内秩序、国家政治秩序的状况可想而知。因此,“制度虚置化”应该是政治生态不良或恶化的总根源。

  那么,什么原因导致了制度的虚置化?至少有两种情况值得考虑。一是制度和规则本身存在问题。例如,制度和规则的目标和标准定得太高,远远超越常人所能企及的水平;再比如,制度和规则缺乏刚性,或者规则模糊多变,可做多种解释,或者制度存在明显漏洞,给机会主义留下了机会。二是制度和规则的实施和执行环节出了问题,例如,制度和规则的执行由于种种原因而缺乏效力。

  “制度失灵”和“制度虚置化”在不同的国家和体系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所以,克服“制度失灵”和“制度虚置化”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任务。现代国家采用分流、分权、分治的办法,引入民主、法治两种手段来实现制度改革是普遍的经验。

  邓小平曾经说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今天,在我们讨论政治生态治理的时候,应该明确的是:“好制度”其实就是不给机会主义留下机会的制度;而要治理不良或恶化政治生态,就要从治理“制度失灵”和“制度虚置化”入手,其有效的途径只有制度改革。

  (作者燕继荣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