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娜:“十三五”时期改革任务及改革路径的选择
发布日期:2015-12-16 20:28:01 来源:中国发展 作者: 编辑:胡擎银

  12月11日,第十一届全面深化改革沪津深三城论坛在天津滨海新区举办。来自沪津深三地党政机关、科研机构、高校及企业的100多位嘉宾围绕“十三五”新区特区的创新发展、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十三五”规划编制等议题进行深入研讨。在主旨报告环节中,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巡视员张丽娜在演讲中谈到,此次会议是在“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十三五”规划启动之年这一关键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她就会议三市新区特区的创新发展和经济转型中两大重要问题表达了看法。

  张丽娜首先就“十三五”时期改革的发力点是什么,即“十三五”时期我们的改革改什么进行了探讨。

  她指出,前不久中央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了“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要求和重要举措,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发展理念,这是未来五年改革的发力点,也是未来“十三五”期间推进和深化改革开放工作的发展新理念,在窗口期和深水区的客观改革环境下,改革路径的选择是战略性问题而非策略性问题,所以改革路径的选择非常关键。

  “十三五”规划建议的第三部分“创新发展”里明确了我们七个领域的改革任务:一是要培育发展新动力,以优化要素资源配置为重要的抓手,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二是拓展发展新空间,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来培育发展新动力,同时也利用新动力拓展发展的新空间。三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使科技和经济深度融合。四是推进农业现代化,以夯实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最基础的领域进行改革。五是构建产业新体系。六是构建发展的新体制,形成有利于发展的环境和制度。七是创新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宏观调控方式,这主要是对总量和结构性的定向并举,对经济发展进行短期、中期和长期相结合并举,使经济协调发展,同时也统筹国内国际经济的发展。

  张丽娜还就如何选择改革路径发表了看法。

  在选择改革路径方面,发展进入新常态后有几个特征和硬约束,发展速度进入换挡期是必然趋势,是由高速转为中高速发展的一个硬约束。结构优化呈刚性态势,发展方式必须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经济结构也要从增量扩能转为存量调整、增量优化并举,发展动力转换迫在眉睫。

  张丽娜指出:改革的硬约束有几个特征。

  第一是属于方向性、制度性安排的硬约束。改革方向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更好地发挥市场化配置资源和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作用。改革分为不同层级,顶层要进行综合配套,具体的改革需要很多配套政策,所以应该从综合配套的角度去理解顶层设计。

  第二是延续性的改革。“改革可来不得半点的糊弄,就算扔一边也绕不过去,十年二十年回过头来还得面对。我认为结构性改革就是指这个领域延续性的改革。”张丽娜说。

  第三个硬约束是立规矩的改革,即依法推进改革。张丽娜表示:“我们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治理整个经济社会,我们当然也应该依法推进改革,立规矩的改革是硬约束绕不过去的,每一项改革设计的时候,都要首先考虑好立什么新的制度,立什么规矩,把乱象、问题和关系理顺。

  第四个硬约束是要考虑到科技革命对改革特别是对体制改革的冲击性、颠覆性的作用。今年一到九月份,经济增长遇到困难,传统产业转型压力非常大,但高技术领域的增长在一到九月份还是10.4%,而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汽车、机器人、智能终端等领域的增长都是成倍的。也就是说,技术革命、科技革命对体制的突破是不可逆的。她强调,科技革命将来对体制的冲击是我们现在不能预料的,做好体制改革需要关注科技革命对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生产生活方式、商业模式包括体制的影响都是刚性的。

  第五个硬约束是全球一体化开放,国际化对体制具有刚性的约束和影响。

  张丽娜总结说:“一个哥伦比亚的教授曾提出经济增长不是目标,而是实现目标的手段,真正的目标应该是中国人民福祉的提升,对推进每一项改革也应以这一目标作为评估标准。改革也不是目标,改革也是我们提升人民福祉的手段,改革和经济发展都是在提升中国人民的福祉。”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