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下水位16年来首次回升 南水进京功劳最大
发布日期:2015-09-09 12:41:20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编辑:陈峥

  随着输水管网的运行稳定,南水的用量正在不断加大。截至8月底,南水进京已达5亿立方米,今年用量将达到8.18亿立方米,预计明年可以达到10.5亿立方米,远期规划中除个别远郊区县外,本市大部分区县都将喝上千里而来的南水。

  “当然,7月份地下水位回升,同汛期降雨量偏大有关,但从数据上来看,截至8月底,本市今年平均降雨量为420毫米,与多年平均降雨量503毫米相比并不算多。”戴育华分析,“地下水位在用水量最大的7月份实现回升,最大的功臣还是南水北调。”

  关闭自备井严控开采

  今年4月,朝阳区金盏嘉园小区47座居民楼全部接通市政自来水,从前日夜不停抽取地下水的自备井已经停工,被填封。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水资源紧张、市政供水管线建设滞后等原因,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以及部分郊区县的机关单位、居民小区都开凿了一批自备井。据统计,截至去年年底,城六区仍有6000多眼自备井,每年抽取2.4亿立方米地下水,约占城区供水总量的1/4。

  近年来,由于管线老化、年久失修,自备井水质部分指标超标,跑冒滴漏等供水事故的发生率有所增长。南水进京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本市水资源紧缺的现状,为自备井置换提供了条件。去年11月,本市水务部门正式启动置换工作,本市东部、南部供生活饮用的自备井最先被关停。

  截至7月底,朝阳、丰台等地区共关停84眼自备井,涉及50个小区和单位,每天置换地下水量达到了3.3万立方米。这样算下来,本市每年将减采地下水1200万立方米。置换后,30多万居民的用水质量得到了改善,水价不变。

  到2020年,城区所有自备井将全部关闭,将减采2.4亿立方米,地下水将得以涵养。随着南水用量增大,怀柔、平谷、昌平等应急水源地也将逐渐减少开采量。

  开源节流控制用水总量

  9月4日至5日,一场持续了30个小时的降雨滋润了京城大地。记者来到潮白河顺义段,这里是重要的地下水源地,眼前是开阔的水面,四周绿荫环抱。“这处地下水水源已经开采了30多年,地下水位下降严重,埋深近50米。随着南水进京,开采量逐渐减少。这些天降雨丰富,对地下水回补非常有利。”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除水源地外,记者又走访了一些集雨工程,今年刚刚建成的西郊砂石坑正敞开怀抱集纳雨水,一场雨就为它留下了70万立方米雨水,全市1050处集雨工程共收集了727万立方米雨水。

  “北京的水资源紧张,每一滴水都非常宝贵,从2000年就开始实施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逐渐减少地下水的开采。”戴育华说,“从2000年到2014年,本市常住人口增加了约800万人。但从用水量来看,2000年是40亿立方米,去年是37.5亿立方米,其中还包含了8亿立方米再生水。实际就是新水用量由原来的40亿立方米减到30亿立方米,人口增加800万但用水量却减少了将近10个亿,这是开源节流多种因素促成的。”

  开源,再生水从无到有,迅速成为城市绿化、保洁等领域的重要水源,南水进京前,甚至超过地表水成为本市第二大水源。

  节流,本市提出“农业用新水负增长,工业用新水零增长,生活用水控制性增长”的目标,2000年农业用水约17亿立方米,现在不到8亿立方米,农业灌溉少用近10亿立方米;工业用水从2000年的10亿立方米到2014年的5.1亿立方米,减少一半。

  “进入21世纪的头几年,本市开采地下水达到高峰期,年开采量约27亿立方米;去年,地下水开采量降到21亿立方米;今年前7个月,比去年同期减少7200万立方米。计划到2020年,地下水开采量控制在17亿立方米左右。”戴育华介绍。

  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近期的地下水位监测结果看,此次地下水位回升不仅仅是一两个监测点的回升,而是全面系统的回升。本市将通过严格的地下水保护措施,促进水环境全面改善。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