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期,一些国际投行及评级机构纷纷唱空中国,3月中旬,摩根大通发布报告建议减持中国股票,之后,高盛、瑞银等多家投行也发表看空A股的言论,4月,国际评级机构惠誉和穆迪也相继下调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这些对中国经济的悲观预判主要依据是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地方债风险、银行坏账增加、房地产泡沫和产能过剩等问题。
中国经济学家在中国经济的趋势判断与未来道路的思考上也产生了重大分歧。除了坚持“中国模式”理念者外,改革倡导者也展开了激烈辩论。
在《东方早报·上海经济评论》4月2日刊出的长篇访谈中,韦森同样也表达了对中国未来经济增长以及产能、债务等问题的担忧。在看到这篇访谈之后,韦森好友张军表达了不同的观点。
首先,在中国经济走势方面,张军认为中国经济高增长的潜力还可以持续20年左右,而地方债、房地产泡沫、产能过剩这些问题也并非众多言论所描述得那么严重。其次,中国目前投资回报率的下降与这些投资的公益性有关,但这些投资最终会推动经济增长,届时,投资回报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又会回升。其三,在政治体制与经济增长关系方面,张军认为政治体制要服务于经济发展,同时“经济发展决定制度的发展和制度的质量而不是相反”。
当然,张军一直表明,中国经济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需要改革政府公共部门,维持体制的柔性、可改革性,让它可以朝着正确的方向去调整。
两位经济学家都特别强调了企业家精神。韦森在解释中国经济增长的秘密时分析了“中国人的经商精神的苏醒和发挥”。张军表示,驱动“锐意进取的企业家精神”,“从而让每个地方政府都保持开放的竞争,致力于保护市场和企业家精神,不断应对各种挑战和危机,这个是中国的领导人面临的最重要的事情”。
4月10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军在家中接受了《东方早报·上海经济评论》记者3个小时的采访。几句寒暄之后,他将话题转到时下关于中国经济形势的言论单一问题上。如他之前在电话中所不断强调的,他说“要新思维平衡旧思维”。
张军的规矩是:有想法就写,不作命题作文。这次,他有很多话要说。
在这次漫长的访谈中,他解释了他对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判断的依据,对当下讨论很多的地方债、房地产泡沫、产能过剩问题提出了看法,并且对于中国未来改革的着力点也给出了系统的见解。
在目前国外金融机构集体唱空中国的情形下,不妨来听听张军的看法,找到另一种视角。正如张军所说,在决策的时候达成共识,但是讨论的时候千万不能真有共识。因为一旦言论单一,政府就只能听到一种声音,一旦判断和推算有误,政策的风险就比较大。
经济增长的潜力和长期因素
推算经济增长的潜力
中国经济至今增长了30年,人均收入与美国的差距才达到日本和四小龙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相对水平。这样推算,中国经济追赶发达经济体的高增长潜力还应该可以持续20年左右。
上海经济评论:你的中国经济增长率的推算方法是怎样的?
张军:按照经济学家应该有的推算方法,首先要从Convergence(收敛)出发。一个落后的经济能够增长多快,不是取决于现在的人均收入有多高,而是取决于它与前沿国家的差距,不是level(水平),而是distance(距离)决定未来的潜在增长率。这是经济学告诉我的。然后,经济学家在对一个经济未来增长前景做出估计时应该要往后看。
所谓往后看,我的意思是说,要拿历史说事。历史经验很重要。比如,根据美元的2005年购买力平价PPP测算,中国的人均GDP约为美国的四分之一。然后我们应该回放一下战后的经济发展史,看看那些人均收入与美国相差四分之一的经济体都曾经能保持多快的收敛速度。
为了找到这个答案,有经济学家做了这样的工作。例如,ArvindSubramanian(编注:阿文德·萨勃拉曼尼亚,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和全球发展中心的资深研究员)以人均GDP相当于美国的四分之一或者30%为准则,从一个跨国的数据库中发现有25个经济体符合这一标准。其中有8个经济体(日本、韩国、葡萄牙、西班牙、希腊和德国,以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在20年的跨度里实现了人均GDP快于5.5%的增长水平。如果把人口增长率加上的话,GDP的增长率大约就在7%左右。这就说明,在那些与美国的人均收入差距基本上与中美现在的收入差距大体相当的经济体中,多数经济体保持7%左右的增长率并不是新鲜事。
实际上,中美之间的收入差距与日本上世纪50年代末、“东亚四小龙”60年代末的情况大体相当,而它们后来都有20多年超过7%的增长。中国经济至今增长了30年,人均收入与美国的差距才达到日本和四小龙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末的相对水平。这样推算,中国经济追赶发达经济体的高增长潜力还应该可以持续20年左右。我认为,中国经济的奇迹其实不在于可以实现8%、9%的增长,是在于它持续的时间极有可能是40到50年,这是历史上没有过的超长增长纪录。
上海经济评论:日本经济增长因为偶然外部危机而突然出现下降,中国要如何维持发展增长的潜力?
张军:按照收敛假说,任何一个高增长的经济都终究要进入低速增长。日本在1973年从9%的增长率掉下来,增长率下降了一半还多。很多人都把现在的中国和上世纪70年代的日本作比较。我觉得这两者是不可比的。
第一,刚才我说了,从与美国人均收入的差距来看,中国的状况现在才达到日本1950年代末的状况,所以,两者的增长潜力很不同;第二,日本在1973年结束高增长的时候,人均GDP已经达到美国的60%以上。假设没有1973年的外部石油危机和美国对日本的汇率干预,日本的增长也一定会在那个时候开始放慢下来,但不是比较陡地下来。
根据日本经济学家的研究,1960年代开始日本就出现了人口老化的趋势,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就逐步放缓了。所以说,劳动成本在1973年之前就开始上升,日本经济的减速也就开始了,石油危机打击了它,加快了它减速的步伐而已。如果没有石油危机和汇率危机,它整个趋势往后平移个5年,还是会下来。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