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市民化需要怎样的城市管理?
发布日期:2013-05-30 22:50:58 来源:东方早报·上海经济评论 作者:任远 编辑:

  城市化过程中大量迁移流动人口进入城市,给城市承载能力和公共财政带来压力,给城市社会稳定、安全运行等带来一系列的挑战。这逼迫城市在合理调控人口规模和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之间寻求突破。

  一些城市显然对人口大量集聚和快速增长准备不足,因此不得不寻找各种手段对城市人口规模进行适度调控。或者用一些条件户籍的办法、积分管理的办法来实现对城市人口增长和公共服务供给的有效管控。

  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发展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与其说是人口数量增长给城市管理带来压力,不如说是城市公共管理能力提升不足,难以适应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只有更快地加强和提升包括城市道路、交通、食品、劳动力市场、住房供给、居住区管理等公共管理事务水平,才是应对问题的治本道路。

  如城市交通拥挤,我们很难将其归咎于人口太多或车辆太多,因为即使是上海的人均车辆拥有显然还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的现代城市。交通拥挤的问题更主要是道路建设、道路规划和交通管理的不足,需要通过扩展城市空间规划,发展行人通道、自行车通道和更完善的公共交通建设来逐步加以解决。例如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各种医疗设施等公共服务资源的紧张,似乎表现为人口增长过快,而更核心的问题则在于城市公共服务发展太慢,需要进一步开放公共服务市场,开放教育、医疗卫生市场,开放社会服务领域的多元投资,从而通过更丰富的公共资源来满足不同人口群体的服务需求。等等所谓的“城市病”,可能都不是人口过多带来的,而是城市管理水平相对不足的表现和结果。因此,解决问题的治本方案在于规范和提升城市管理,从提高城市公共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寻找解决对策。

  应对移民和流动人口的迅速增长,城市管理还需管理思路的转型,我们要改变将流动人口作为管理对象的管理思维,转化为将流动人口作为城市发展主体的新的管理思维。城市管理需从迁移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和在城市的具体生活发展基础上,重新构建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管理模式和发展策略。

  将流动人口作为管理的对象乃至作为服务的对象是容易理解的,我们推进户籍改革也好,实施积分入户也好、居住登记也好、居住证管理也好,或者逐步加强流动人口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这些城市管理本质上都是对流动人口进行管理和服务。完善的城市管理当然需要将流动人口作为管理和服务对象,优化和强化管理的制度体系。但仅仅将流动人口作为管理和服务的对象,就会在流动人口数量规模日益膨胀的背景下,感受到管理和服务的压力,就容易片面地将人口迁移流动看作城市发展的成本和负担。

  转化一个思路来重新观察城市化和人口迁移流动,我们则可以看到流动人口不仅是城市管理的对象,更应认识到流动人口在城市生活的主体性。迁移流动人口本身构成了城市成长的能动力量,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出自身和家庭的生活福利,并适应和创造出自身的生活社区,发展出地方性的创新体系,创造出新的发展空间和经济机遇,并创造出整个城市的财富增长,乃至推动了流出地农村的发展。因此才使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流动构成了城市成长的动力,构成活生生的城市成长的具体内容。因此,适应人口城市化的积极的城市管理,我们需要超越将流动人口作为管理对象的城市管理。不仅仅是考虑容纳和包容流动人口进入福利体制,更在于树立一种思想,将城市化过程中的移民和人口流动看作活生生的城市的建设者和创造者,将移民和人口流动看作城市成长和演化的动力。在城市化过程中的积极的城市管理,需要将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生活和发展,积极塑造到正在成长和发展的城市生活中去,并因此为流动人口的生活和发展提供公共管理支持。

  因此,在城市化过程中加强流动人口公共管理,不是单纯的将流动人口逐步纳入制度化的社会福利体系,或者是将流动人口同化到当地社会,更在于要充分了解和重视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生活和发展的本质,实现一种社会融合的管理,使流动人口通过自身的努力确认自身在城市中的主体性,实现对所在城市的认同,在城市中向上流动和不断发展。

  完善对流动人口的公共管理要从流动人口的生活和发展出发推动城市管理,相对于给流动人口提供福利,要更重视给流动人口提供平等机会,使其得以创造出自身在城市中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例如对于城市管理而言,更加迫切的可能不是给流动人口提供公共住房保障,而是为城中村提供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使城中村转变成为繁荣发展的城市社区;可能也不是给流动人口提供就业保障,而是给他们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使他们实现规范性就业,有机会创造出自己的小企业和大企业。具有了这样的发展性的城市管理思路,流动人口就不再是城市管理的负担,而转为城市成长的动力。树立适应城市化的城市管理的思想,其本质在于为城市所有人口能够构造出一个平等的发展机会和开放的发展空间,这样的发展思路,才是一种社会融合性的社会发展。

  逐步增强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逐步实现市民化,是为这样的社会融合提供基础。如果没有平等的对待,则显然还没有实现社会融合的前提。但如果仅仅提倡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和户籍改革,或者片面强调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却是一种具有危险的福利主义的城市管理模式。我们强调城市化过程中逐步实现流动人口在城市中实现社会融合,是基于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生活和发展的社会融合。真正的社会融合只有基于流动人口主体性的存在、参与性的存在和创造性的存在才有可能。我们城市管理的思路转型则应该从这种被动的以流动人口为对象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以流动人口为动力的管理模式,从福利主义的城市管理模式转变为发展的城市模式。因此,移民和流动人口就不再被看作是城市发展的负担,而能通过城市化过程中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流动构成推动现代城市成长的积极力量。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