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农民市民化成本
差的不仅仅是户籍
市民化最大障碍
城镇化核心问题有怎样联系
近日据联合国报告,未来二十年内,中国必须花费至少41.6万亿人民币,才能将城镇居住的农民工市民化,以实现城镇化的益处。
而国内的另一份报告则指出,如果为改善生活水平和居住质量而增加投资,在此情境下,费用或超过75万亿人民币。该报告的基准假设是,中国2030年城镇人口由2010年的6.66亿人升至9.76亿人,市民化的农民工人数约2.1亿人。
农民市民化,差的不仅仅是户籍
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2.57%,意味着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镇中。在“中国的城市化:目标、路径和政策”国际研讨会上,有人说到2025年我国将有2/3人生活在城市,有人预测2030年我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八成,有人预计我国到2050年城市人口有望达9亿。但是,两亿多农民工实现了地域的转移—从农村到城市,职业的转变—从农业到非农产业,却没有实现身份的转化,依附于在户籍上的60多种福利他们依然无法享有。尽管他们为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居无定所、缺少保障、生活艰辛,在为之流汗奉献的城市里充其量是“二等公民”,与城市户籍居民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天壤之别。
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建筑面积扩张,而是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过程,是以人为本、公平共享的城镇化。推进新型城镇化要注重提高城镇化质量,既要注意防止城市病,不能一边高楼林立,一边棚户连片;也要注重解决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降低城镇化的门槛,帮助广大农民工和农村富余劳动力中有愿望的人逐步融入城市。
首先,就业既是民众生活需求的基本来源和保障,也是农民市民化关键中的关键。其中,农民工是最大的就业群体,解决好该群体的就业问题,对缓解当前的用工荒问题至关重要。所以,要把提升农村劳动力技能作为关键,把改善劳资关系作为重点,把平等就业和服务作为方向,多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夯实农民工市民化的基础。
其次,居有定所是稳定的基础,建立覆盖农民工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促进农民工在城镇落户定居。只有让农民工在城市体面地生活,农民工才会把心安放在城市,才不会当城市的“候鸟”。所以,在住房保障方面,要在总体规划上逐步将农民工住房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这既是提高农民工生活质量和促进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市民化安居乐业要求的一个重要支撑点。
第三,农民工始终不能为社会保障体系有效覆盖,问题不在于农民工不愿意参保,而在于政策设计的缺陷。建立有效覆盖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是将那些在城市里居住多年、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的农民工,纳入到城市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中去,与原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第四,户籍问题是制约农民工彻底融入城市社会的根本制度障碍。还原户籍的人口登记功能,取消“外来工”和“农民工”等带有身份歧视色彩的称谓,实现外来工的本地化和农民工的市民化,赋予所有居民同等的权利和义务,这才是户籍制度改革的根本方向所在。
第五,农民工在城镇行使民主权利,既是农民工权益保障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城镇改善服务的重要手段。推进农民工行使民主权利,鼓励农民工参与社区自治,增强作为社区成员的意识,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
公共成本成农民工市民化最大障碍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今年7月份联合发布的《城市蓝皮书No.6》指出,户籍制度一直被认为是阻碍农业人口市民化的首要障碍。但近年来随着各地户籍制度改革的加快,附着在户籍制度背后大量福利因素所构成的较高成本成为影响农业人口市民化的又一门槛。
蓝皮书主编、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魏后凯表示,我国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状况不容乐观,2011年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程度综合指数仅有40.7%。进城农业转移人口在公共服务、经济生活、文化素质等各方面与城镇居民差距较大。
蓝皮书测算,农民工市民化的人均公共成本约为13.1万元,要解决3.9亿人的市民化问题,政府公共成本需要支出约51.1万亿元。其中东部地区是17.6万元,中部地区是10.4万元,西部地区是10.6万元,在全国人均公共成本中,需要短期内集中投入的约2.6万元,长期投入的每年约2400元。人均个人支出成本每年是1.8万元。
绝大多数农民工可能还需要支付平均每户30万元购房成本,成本门槛已经超越户籍制度门槛,成为农民工市民化最大障碍。业内认为,虽然城镇化在经济发展方面被寄予厚望,但公共服务管理、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城镇建设维护这些公共成本钱从哪里来,如何保证公平、人性化都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城镇化的核心问题是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
在发改委关于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中,城镇化改革思路浮出水面,至少涉及发展规划、户籍改革、土地制度、农村产权等四大方面,这四个方面的改革内容有怎样的联系?
国务院参事室参事、经济学家汤敏认为,城镇化的核心问题是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就涉及到户籍改革,涉及到土地制度,涉及到农村产权,包括涉及到发展规划的问题。就是我们现在城镇化化,实际上是半城镇化,我们的农民进了城,也住了6个月以上,但是他并没有真正享受城市的福利,没有享受城市的生活,很多农民也没有一种真正安定的生活,所以它还是一种半城镇化。
这里面首先第一步就涉及到户籍问题。那未来的户籍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户籍?
户籍问题的关键是后头的这些社会福利,你一变成了城市户口,那你就应该享受城市的教育、城市的医疗,特别是城市的住房保障。这里就涉及到城市怎么规划的问题。因为现在的城市规划都没有把农民工纳入在内。2.6亿的农民工,如果再把家属算进来的话,可能超过3亿人,那这3亿人的社会福利问题、土地问题、规划问题,我们考虑进去没有?没有考虑进去的话,那可能就要循序渐进,不是说这2.6亿人都全部解决,但是要分期分批解决。比如先解决已经在城市里住了10年以上,有了固定工作,甚至已经买了房子,或者已经有了一个很好工作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能不能首先解决这批人的户籍问题,这样压力也不大。
从规划角度来说,那首先土地规划就要有变化,如果按照真正城市居民,拿一万人一平方公里计算,这已经是最起码的了。这么多人进来,现在农民工已经住在城中村里头,住在集体宿舍里头,他不是一个正常城市居民应该得到的居住条件和教育卫生条件,这就需要提供大量的土地。
另外,需要大量的钱。因为教育、卫生都要财政的投入,特别是他的住房,比如农民工真正变成城市居民,至少大部分农民工都基本满足经济适用房的规定,甚至很多满足廉租房的规定,那我们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准备好了没有?那这个也需要规划。
还有就是农民工本身的财力够不够,因为你在城市里真正居住下来,那你需要或者租房子,或者自己买房子,你的孩子,所有这些成本就会更高,那我们的农民工有没有我们称之为第一桶金,因为要安置下来他需要第一桶金,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大的问题,那这些问题我们不可能两年内或者五年内都解决,那要分期分批,解决那些能够解决的。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