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权跟上城市化并不难
发布日期:2013-11-07 00:56:33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陈斌 编辑:

   城市化率也需要打假?2013年10月27日,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发布中国城镇化调查数据,称非农户籍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仅为27.6%,20年内仅多了7.7个百分点。要知道,7月5日,中国市长协会发布《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2卷,称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城市化率已达52.57%。前者比后者低了足足25个百分点!

  差额倒不是说中国城市化率水分这么大,而是反映了没有获得所在地市民权利的居民有这么多。在未获当地市民权的居民中,涌入城市的农民占七成,但从小城镇与中小城市进入大城市的市民,亦不可小觑。

  面对这些外地人,所在地城市政府为什么不太愿意赋予他们市民权?说到底就因为:钱。目前,市民权利与户籍制度挂钩,附着在户籍上的福利(如社保、上公立学校与北京上海等地的高校招录特权等)很值钱,附着在户籍上的管制(如未婚的非户籍人口在上海没有买房资格)也值钱,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对每年新增户籍人口还有总量管制,大城市户籍就越来值钱了。

  现在北京户籍能值几十万吧,谁不想要?因此,如果不改革户籍制度,不剥离附着在户籍上的福利与管制,市民权利就必然继续沦为牺牲品。我们的愿景是:只要你在一个城市找到稳定工作,给本地缴纳个税和社保税等赋税,就应在不长的时间内(如一年)获得所在地的市民权。这需要可行的步骤。

  其一,社保改革。目前的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由本地政府各自为政,采取“大统筹小账户”的模式,不同城市养老金的整体保障水平有相当差别。许多来自内地的年轻农民工一到年底就退保,只能拿回费率8%的个人缴费,眼睁睁看着费率20%的单位缴费被“社会统筹”。

  日前,多部委与多套养老方案设计者们为期两天的闭门会议达成一个共识:“小统筹大账户”将是中国社保改革的未来方向。这就对了,如果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的大部分缴费进入个人账户,甚至像住房公积金一样统统归个人所有,社保与户籍就脱钩了。

  其二,公立学校入学资格改革。目前大城市的公立学校基本是划片招收,你孩子户籍落在这个学区,才有“学位”。无怪乎,好学区房价贵得吓人!

  要明白:哪怕是公立学校,学位也值钱,优质学位尤其值钱。不如改行教育券,政府给户籍人口发放一定金额的支票抵学费(一些学校可能要补差价)。对非户籍人口,以其缴纳的个税等赋税为限发放教育券。这样可促进校际竞争,可降低房价,亦可令公立学校入学资格与户籍脱钩。

  其三,高考招录改革。目前高考招录学生是各学校在各省份分配名额。直辖市北京与上海享受了招录特权,同为一线城市的广州与深圳就没有。京沪等地有本地人与外地人因“异地高考”冲突,实质是保特权与争特权。

  不妨仍搞美国SAT那样的全国统一高考,但可以多考几次,避免一考定终生,选最好的一次成绩供大学参考。由全国纳税人供养的部属高校,应对全国考生实行“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或“招录标准人人平等”,不应再照顾已享受了优质教育资源、起点领先的强者。这样,高校招录名额亦实现了与户籍脱钩。

  当这些附着在户籍上的福利与管制被一一剥离后,户籍制度也就徒剩躯壳了。一旦实质上取消了户籍制度,被劫持的市民权利就被解救了出来。不过,上述治本的改革可能会迁延日久。为了让非户籍人口及早获得所在地的市民权,也有治标之策。

  目前许多城市搞积分入户,对文化程度与技能程度设置的权重尤其高。例如广州规定有(1)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执业资格或高级技师职业资格、(2)博士文凭或(3)硕士并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资格、执业资格加100分,初中文凭只加5分。对照一下,在广州有产权住房加20分。这搞得有些像“技术移民”了,对低文凭、低技术的农民工是不利的。农民工可是占了流动人口的大头。

  怎么办?改一下建设用地指标的分配方式就可以了。现行的指标分配更偏向于考虑存量(如城市建成区的面积与人口等)及对落后地区的照顾等。可改为只依据增量,指标随人走,一个城市每年净增多少户籍人口,就获得多少指标。惠而不费,给有意落户的非户籍人口增加了博弈的筹码。

  这样,就赋予了流动人口尤其农民工更多选择权:或回乡就业,或在东部沿海城市入户,这才是农民工自主选择的城市化。据本次清华大学的调查,超过70%的农民工不打算回乡就业。人往高处走,沿海城市比内地有更多机会,其市民权内蕴了比内地更好的公共治理水平。

  我们要尊重非户籍人口尤其是农民工用脚投票的权利,令其早享所在地的市民权利及相应的政治权利,让市民权尽快跟得上城市化的步伐。

  撰文/陈斌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