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谈少数民族语言处于弱势;有的谈地方方言在消失;有的谈外语教育中,小语种教学不被重视,开设的小语种种类太少。
近日,我在沪上一所大学参加“语言与未来”高峰论坛。我发现,诸多发言的专家,都在论证各语言教学的重要性,如英语、其他语种、少数民族语言、方言。有的谈少数民族语言处于弱势;有的谈地方方言在消失;有的谈外语教育中,小语种教学不被重视,开设的小语种种类太少。
单从语言教学角度看,强调某一语言的重要性及该语种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重要性,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如果语言教育的未来,就是各语言争地位,就会让未来越来越狭窄。眼下各地已经或准备推进的高考改革,都有降低英语权重、提高语文分值的趋势,这种把高考改革演变为学科对立的局面是教改没有触及根本而发生异化的结果。
我国高考制度改革,包括两方面:考试制度改革和录取制度改革。其中,录取制度改革是改革的核心所在,我国实行的计划集中录取制度,使教招考一体化,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就学什么,基础教育完全围绕考试指挥棒转。要让基础教育摆脱应试教育局面,唯有突破集中录取制度。
然而,改革集中录取制度,面临严重的既得利益阻力,尤其是这一改革要求教育主管部门交出计划审批权(审核高校招生计划)和投档权(按照考生分数将档案投给高校),更是困难重重。
过去20年来,我国高考领域的“改革”不少,可没有一项真正涉及集中录取制度改革,而全是在考试制度上做文章,具体而言,就是考试科目调整、考试内容调整、考试分值调整。就连2003年推行的高校自主招生改革,也没有动摇集中录取制度。
大家都清晰地认识到这种改革无助于改变基础教育局面。可是,在一再呼吁政府放权推进改革未果之后,一些人的思路却发生了“转变”,把基础教育的问题“转化”为学科之间的矛盾了。通常被提到的矛盾,一为文理矛盾,一为母语与外语的矛盾。所谓文理矛盾,是不少人把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缺乏综合素养的问题推到文理分科那里,要求文理不分科;所谓母语与外语的矛盾,是不少专家认为应把学英语的时间减少,交给学母语,以提高国人的母语水平。
以上“改革”的提议者忘记了一个基本事实:我国基础教育中,几乎所有学科教育都严重功利化、应试化了。就是说,纳入高考的科目,老师和学生追求的是应试的分数,没有纳入高考的科目,则被边缘化了。也即,学科知识的学习,并没有转化为对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不可能靠增加一门学科、调整学科来实现的。
进一步说,如果不推进录取制度的改革,而只实行不分文理科,基础教育还是实行应试教育,学生能提高科学素养或人文精神吗?如果能提高,我国的基础教育也不是应试教育了。同样,在目前的高考录取制度之下,增加语文分值,能改变语文教育的问题吗?降低英语分值,能让英语回归本质吗?
这些道理,好些人不是不懂。可是,他们有一个“基本判断”是:录取制度是不可能改革的,既然动不了录取制度,也就只有在考试科目上做文章了。于是,改革演变为科目争地位就毫不奇怪。
事实上,如果按2010年颁布的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到的高考改革思路,即推进考试招生相对分离,那么,中学实行自主教学,大学自主招生,考试交由社会组织,把学习选择权交给学生,不正有助于形成多元教育和个性教育吗?在这种教育环境中,中学实行学分制教育,完全可开设多门外语课、少数民族语言课、方言课供感兴趣的学生选择;自主办学的大学,也可自主设置课程,扩大选修课比例,把学习的选择权和自主权交给学生。
很多人问我,高考可能实现教招考分离吗?我国教育管理可能实行管评办分离、取消学校行政级别吗?我的态度是,只要大家坚持,并不懈地推动,上述目标终会实现。而如果大家都不相信改革会动真格,也就不会努力地推动动真格的改革变为现实。
曾有一位教育主管部门领导感叹,在和学校校长、教师座谈时,绝大多数人谈的是政府多给资源,可很少有人提到改革。假如大家只知道维护眼下的利益,多为自己争得一分资源,却不愿为推动制度改革作一分努力,并完全采取旁观者的态度,那么,教改很难变为现实,教育就难言有光明的未来。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