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身份经济学的价值所在。当然,诚如两位作者自己所坦承的那样,这本薄薄的小书只是身份经济学的入门书。身份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也只是构建了一个雏形。许多研究还有待更深入地展开。对此,阿克洛夫和克兰顿列举了一些思考方向,很有启发性。比如,规范和身份从何而来,又是如何变化演进?身份、经济政策及制度之间会有什么反馈作用?如何解释各个国家的不同身份与规范?怎么去解释群体冲突的增加与减少的原因?如此等等。
由此可以这么说,身份经济学的研究固然还不够深入,但确实已经往“经济学工具箱”里添加了可以思考身份力量的其他智力资源。其他学科当然也都可以沿着各自的学科路径继续思考研究身份问题,诸如文学艺术、社会学等。正如昆德拉和德波顿们,定然会按照自己的路子继续往前走那样。不过,将经济学模型与其他学科自身的研究结合在一起,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社会进程。经济学不能独占这个研究领域,但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角度。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