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改革:如何践行共享发展理念
发布日期:2015-12-03 16:36:5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慧 编辑:胡擎银

  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共享发展”理念,提出“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作为社会发展的兜底保障,建立健全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成为践行“共享发展”理念的题中应有之义。

  近年来,世界社会保障发展呈现出怎样的总趋势?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给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中国社保制度改革路在何方?在日前举行的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世界社会保障研究分会成立大会上,业界权威专家对此进行了研讨。

  A.世界经验:多支柱、广覆盖和多样化成为趋势

  数据:2000年,全球养老保障覆盖率达到90%以上的国家是34个,覆盖率不足20%的是73个;到2010—2012年,前者升至45个,后者降至57个。中等收入国家,特别是以中国、巴西等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在社会保障领域的观念转变和持续投入是世界社会保障发展的主要拉动力。

  对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趋势,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欧洲研究所研究员周弘进行了长期关注和分析。

  “一系列数据分析表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社会保障覆盖面整体扩大,中等收入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是世界社会保障发展的主要拉动力。”周弘指出,具体研究表明,高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社会保障鸿沟有缩小的迹象,但是差距仍然巨大。从整体看,目前世界社会保障具有覆盖面扩大、形式多样化和多支柱等特点。

  周弘援引数据分析指出,2008—2009年,约50个高收入国家共投入24000亿美元刺激经济,其中约四分之一的资金投放在社会保障领域。从2010年起,伴随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欧洲国家用减赤字、稳财政的政策取代了先前的经济刺激政策,逐步缩小公共开支在GDP中的占比。在此背景下,社会保障支出被削减,福利扩张政策被福利紧缩政策取代。

  专家指出,在开源节流的同时,欧洲国家普遍对社会保障特别是养老保障制度进行了结构性改革。一方面,鼓励、支持、推动发展各种非公有的社会养老资源和方式,使养老责任在国家、企业、个人和家庭等行为体之间分摊,以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另一方面,使养老模式更加灵活,以适应非全职就业、兼职就业、小微就业等灵活就业方式的不断涌现,从而更好地化解老龄化、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产生的各种新风险,确保养老保障的可持续。

  与发达国家紧缩福利的做法相反,近年来,不少中等收入国家,特别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加大在健康、教育、就业、养老、住房等领域的投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从而拉动内需、提振经济,以社会保障建设为契机促进全面增长,促使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彭姝祎分析指出,从2000年起,中国、阿根廷、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南非等国均对各自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大力拓展。一些新近跻身中等收入之列的国家也在逐步扩大原有的社会保障覆盖面。还有一些国家如印度则努力把大多数非正规就业人群,特别是乡村地区的非正规就业者,纳入正规经济。上述努力使得中等收入国家的社会保障覆盖面整体得到拓宽,很多国家建立起国家层面最低水平的基本社会保障,确保至少为最脆弱的人群提供一个基本的生活保障。

  B.中国模式:新常态下社保改革的机遇和挑战

  数据:2000—2011年,中国的法定养老保障覆盖率从24.4%快速提高至74.4%。然而,目前,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正在不断提高,截至2014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达到了2.12亿人,占总人口比重达到了15.5%。中国早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总量最多的国家,中国老年人约占全世界老年人口总数的22%,约占亚洲老年人口总数的40%,中国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压力巨大。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人们对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也存在一种顾虑:经济增速的放缓是否会影响社会保障建设的持续投入,是否给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带来很大挑战?

  对此,浙江大学社会保障与风险管理系主任林卡分析指出,由于市场、地方公共财政和企业的压力以及观念的争议等原因,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确实给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带来多重挑战。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