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应成为现代城市学研究重镇
发布日期:2023-01-10 11:08:29 来源:深圳特区报 作者:张效民 编辑:藤井树

  《城市文明论》以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系统梳理古今中外人类城市发展历史,厘清了文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了城市对文明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探讨了作为发展战略的城市文明的诸多前沿性问题。

  一

  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学研究,属于新兴学科。城市学研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随着美国学者汤姆森主编的《城市经济学导论》和美国学者曼弗德《城市的形式与功能》的出版,才开始走向成熟。

  在我国,城市学研究是一个新兴学科。在过往的研究中,很少见到关于城市文化与城市文明方面的系统研究成果。或者说,由于世界性的快速城市化带来的紧张感,人们关注的重点是城市空间结构的规划建设、城市的人口问题、物质资源保障、城市经济的发展等更加紧迫的问题。对于城市精神文明的特点虽有所涉及,但缺乏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尚未投入更大精力和资源去关注和开展到城市文化、城市文明等方面的思考和研究。

  深圳社科界是国内最早关注城市文化和文明问题的群体之一。十几年来,出版了《文化立市论》《城市文化论》等著作。《城市文明论》就是在此基础上系统研究城市文化和城市文明的又一部重要著作。

  《城市文明论》以“城市与文明”“以人为本的城市治理”“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经济”“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全面发展的现代市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家园”“韧性可靠的城市安全”等六章篇幅分别深入探讨现代城市的六大组成要素,具体分析东西方具有代表性城市的经验、形成路径和突出特点。末章“未来城市与文明发展”展望未来城市及其对文明发展的引领作用。

  二

  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全球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高度城市化与特大城市群形成。现代城市化发展进入了人类有史以来最为迅速的阶段,形成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我国城市化进展和城市群集聚趋势也十分明显。数据表明,城市化确实是近几十年我国生活方式转变的大趋势,在今后较长时期内,这一趋势还将延续。与此相应的是国内各大城市群的形成。从大的方面说,有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区域性城市群等,各区域间还有次级城市群的划分。这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城市的发展形成自然融合趋势,也是国家发展规划引领资源汇集产生的作用。

  快速城市化和城市群产生,带来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数以亿计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由农民变为市民。但身份的转变并不必然带来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并不必然提升新市民城市生活素养的形成。由于这类新市民对于城市生活缺乏必要的准备,他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尚不能完全与文明程度高度发达的现代城市相适应。如何尽快缩短他们与现代城市市民之间的差距,使之能够尽快适应现代城市生活,除了依靠他们自己的努力之外,也需要当地政府和社会给予帮助支持,这就成为所在城市和城市群中决策者和城市研究者必须回答的重大社会性、时代性课题。《城市文明论》以“以人为本的城市治理”“全面发展的现代市民”两章,分别从城市治理者和市民的角度,以“城市治理及其‘人本’传统”“超大城市治理的‘人本化’”“城市治理‘人本化’目标的实现路径”三节予以论述;从市民角度以“能力素质的现代化”“思想观念的现代化”等四个方面描述了现代市民的特质,同时也构建出“全面发展现代市民指标体系”,提出了“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和策略”,既为新市民尽快适应现代城市城市生活指明路径,也为现代城市的领导者、决策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考。

  在中外城市化趋势形成发展的历史上,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极其严重,形成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尖锐矛盾,也给市民生活、健康带来严重负面影响。改革开放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城市建设也未能完全避免对于环境的损害。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作用不断强化,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巨大历史性成就。深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也发挥了先行示范作用,较为完善地处理了现代城市建设与自然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冲突,探索出回答这一时代性、世界性难题的有效路径。本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家园”一章,分析对比世界绿色城市的类型、特点,研究分析我国包括深圳在内的一批生态城市建设时间、经验和路径,构建出生态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为今后我国现代城市化建设提供了宝贵借鉴。

  快速城市化是现代产业、现代经济、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产物,又必然促进现代产业、现代经济、现代科技的发展。一座现代城市,如果不能选择正确发展方向和发展方式,集聚可持续发展城市必须的人才等诸多资源因素,形成可以支撑城市未来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经济体系、文化体系、教育体系,等等,这座城市也就失去了活力。《城市文明论》作者们站在时代前沿,以广阔的视野敏锐地关注这些问题,对支撑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各方面条件开展具体深入系统的研究,提出系列观点,也必然会为各城市的决策者们提供借鉴和启迪,提供理论的依托。

  三

  深圳经济完全属于城市经济。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深圳城市人口快速集聚。

  超大型城市的人口规模给深圳的城市治理提出一系列必须回答的紧迫课题。在全国城市化宏大背景下,深圳的实践具有普遍和前瞻的意义,起到了探路尖兵的作用。四十多年来,深圳的城市治理决策、实践者为了深圳的建设发展付出了巨大努力,较好破解了城市化进程中的诸多难题,取得巨大成就,使深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建设的卓越典范,成为改革开放的精彩缩影。《城市文明论》在历史与现实相互照应,中外城市形成、建设路径、特点的对比中,发掘出现代城市建设的共性和普遍性,又具有细致扎实的典型分析,涉及古今中外最具有典范意义的各类典型城市,并对这些城市形成路径进行了具体细致的研究分析,找出各类独具的特点和独特的生成方式,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得出可靠的结论,为我国超大规模的城市化实践提供多方面可资借鉴的经验。

  四

  以下就深圳城市研究谈几点建议。

  一是努力在深圳形成现代城市学研究重镇。深圳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城市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已经为全国各地城市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现在深圳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也必将为我国的现代城市化提供经验和示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必然伴随极其丰富的经济、社会、科技、教育、文化等各方面实践活动;党中央赋予深圳先行示范的历史使命,为深圳社科界的城市学研究提供了独特的历史机遇,提出历史性任务。建议集聚全国城市学研究力量共同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研究;整合粤港澳研究力量研究大湾区城市群的融合发展问题,整合全世界城市学研究力量开展世界标杆城市研究,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提供智力支持和政策咨询服务。深圳的城市学研究,可以与国内顶级出版机构、研究机构、信息传播平台合作,打造城市学研究高端传播平台,包括出版平台、信息发布传播平台,提升深圳城市学研究的社会影响力。

  二是关注现代城市建设的最新、最前沿动向。深圳的城市学研究既需要继续深化完善城市文明建设的研究,还要关注在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建设面临的诸多新问题、新课题,比如,信息科技、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空间技术、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这些技术的广泛应用给城市建设提出新要求,给市民生活带来的一系列新体验,也带来了包括城市经济、科技、交通、教育、医疗、社会服务、信息安全等社会治理方面的诸多新的研究课题;还可以关注国内外城市建设的新经验、新问题和新教训。

  三是建议深入研究我国历史上城市生成发展的规律,以及城市功能规划建设的经验。如著名的浙江河姆渡遗址、河南二里头遗址、殷墟遗址、山西陶寺遗址、四川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等,都是先民们城市建设、城市生活的有力证明。大量现存的古代城市或遗迹,给我们的考察研究提供了实物资讯。我国史籍中存有专门的关于城市的记载和历史记忆,如汉代的《三辅黄图》、唐代韦述《两京新记》等,分别对长安、洛阳、杭州等城市的规划、制度作了较为详细的记录,包含着大量当时城市的生活信息和城市图纸。丰富的古代地方志也为研究古代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图文资料,对今天以崭新的视角开展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此外,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也提供了大量的城市建设、城市规模、城市生活的丰富信息,这对于研究古代城市仍然很有价值。研究古代城市,从古人城市建设的经验中汲取智慧,也有益于现代城市建设。

  (作者系深圳市政协原副主席,广东省政府原参事)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