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会议后仅一位上将陪彭德怀下山
发布日期:2014-06-05 11:10:19 来源:《文史精华》《党史博览》 作者: 编辑:

   1959年的庐山会议包括两次重要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中共八届八中全会。参加庐山会议的上将们,对待彭德怀主要有4种态度:一种是极度同情,如和彭德怀在朝鲜战场上共事过的志愿军副司令员邓华、洪学智;二是同情却被逼表态的,如韩先楚、杨得志、杨勇等;三是觉得出了怨气却深感痛心的,如在此前遭到彭德怀严厉批判的萧克;四是对彭德怀进行严厉批判的,如黄永胜、苏振华、肖华等。

  两位老部下被赶出军队

  在庐山会议上,沈阳军区司令员邓华是赞同彭德怀的观点的,又不得不避重就轻说了几句违心的话。但很快就招致指责,说他的发言是“假批判,真保护”。庐山会议后,邓华和洪学智等被划为“彭德怀军事俱乐部”的主要成员。毛泽东在听取林彪汇报时给邓华和彭德怀的关系定了调:“邓是彭的人。但是,邓与彭是有区别的。”结果,邓华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退出军界,于1960年6月发配四川,开始长达16年的副省长生涯。

  庐山会议上,有人说彭德怀出访东欧是里通外国。时任总后勤部部长洪学智辩驳说:“彭德怀出访东欧是中央批准的,他又不会说外语,会谈都有翻译在旁边,他怎么能里通外国呢?”彭德怀被撤了国防部长职务之后的1959年10月,洪学智也被免去总后勤部部长职务,下放吉林当农业机械厅厅长、重工业厅厅长、石油化工局局长等职,一待就是17年。

  萧克出了怨气又深感痛心

  在庐山,萧克具体说了什么不得而知,但他说过:“批判彭德怀使我出了口怨气!”这是因为,1958年军队反教条主义运动时,彭德怀与萧克产生分歧。军委扩大会从5月开到8月,用高压政策逼萧克检讨。1959年5月,萧克等被打成“反党分子”,萧克也被从军队调到农垦部任副部长。

  庐山会议时,萧克心情十分复杂。一方面批斗彭德怀使萧克出了怨气;另一方面对党内搞阶级斗争,残酷斗争,无情打击,让萧克深感痛心。彭德怀被罢官后,对自己过去“左”的错误深感忏悔,嘱咐侄子彭起超在他死后一定要找到萧克代为道歉,转达他的原话:“1958年的事,让你们受苦了,对不起同志们!”“文革”后,萧克听了这话,心情非常激动。粉碎“四人帮”后,陈云提出为彭德怀平反昭雪,将其骨灰安放八宝山,萧克最先表示同意。

  唯一陪彭德怀下庐山的上将

  韩先楚(时任副总参谋长兼福州军区司令员)上庐山后,作出了一个惊人举动——看望彭德怀和黄克诚。在要求对彭德怀事件进行表态的时候,韩先楚自然也不能例外。韩先楚嘟囔道:“娘卖×的,这仗没法打!”话音刚落,突然说:这个人爱骂人,有时谁都敢骂,什么话都敢骂,这个可以算一条。作为彭德怀抗美援朝战场上的3个副手之一,韩先楚总算没有被打倒,继续留任福州军区司令员。

  在会上,时任副总参谋长的张爱萍也作了违心发言,对彭德怀提出批评。返回北京时,时任总参作战部部长的王尚荣找到张爱萍,说:“飞机不好安排,都不愿意和彭老总一架飞机。”张爱萍说:“这种事不好勉强……我们就陪他一下吧。”就这样,张爱萍成了唯一一个陪着彭德怀下庐山的上将。

  会议当事人的一些记录

  作为毛泽东的政治秘书,李锐是庐山会议的当事人,他写的《庐山会议实录》记录了几位上将的部分言行,其中有北京军区司令员杨勇、国务院农垦部部长王震。杨勇说:“(我)对他的思想、工作作风是有意见的……我认为彭德怀有两大包袱:一是自以为忠心耿耿;二是自以为功劳大。”王震在发言中说:“彭德怀是有功劳的,在解放战争西北战场时期,他执行了毛主席的指示。我承认他是一个民族英雄,但不是一个合格的共产主义战士。”

  在李锐的书中,还记录了总政治部副主任肖华、海军政委苏振华以及广州军区司令员黄永胜的一些发言。当时,有人追查彭德怀出国的事,肖华说:“我怀疑他第二次与赫鲁晓夫的谈话,他们在一个桌子上,没有大使馆的翻译在场。”黄永胜在小组会上作了长篇发言,主要是揭发彭德怀在军队系统的错误,包括“军阀主义”、“目中无人”、“个人主义”等。苏振华则发言说:“彭德怀同志长期把自己装成一个君子,在军队和部分群众中是有一定影响的;同时,党的威信、毛泽东同志的威信,他分享了一份。”

  另外,宋任穷(时任二机部部长)由于当时存在着“左”的思想,在会上作了批评彭德怀的发言。结果,回到北京他去看望邓小平时,邓小平说:“彭德怀同志在历史上是有功的……”给他泼了一瓢冷水。后来,宋任穷在回忆录中说:“这说明我觉悟不高,认识片面,应当引以为戒,作自我批评。”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