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与男人不同,女孩与男孩不同,男女之间既要强调权益上的平等,也要承认性别心理等方面的差异性与互补性。
8月17日,农历七月初七,是传统的七夕节。七夕前后,商家们都在忙着为这个“中国情人节”营造浪漫氛围。
实际上,在传统的农耕文明语境下,七夕节的含义是双重的。一层含义跟爱情相关,准确地说跟牛郎织女的爱情相关。牛郎织女的故事作为历史悠久的民间传说,其内涵非常丰富。一来,我们可以在这个故事当中看到中国式爱情建立在男耕女织的经济基础之上。二来,我们还能看到农耕时代爱情的各种羁绊与不自由。
据说,七月初七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这天夜里在豆角架下面可以偷听到他们的对话。一对夫妻,一年只能相聚这么一次,不知道这里面有什么浪漫可言。中国古代诗歌当中提及牛郎织女的故事,多多少少都有一种凄凉的语调。比如,“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又如,“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所以,七夕节尽管跟爱情相关,却也没有太多的浪漫可言。
今天的商家之所以格外愿意强调七夕节的浪漫气氛,其实不过是为了给相关商品和服务的促销找一个理由。这一点,大家也都心知肚明。如果我们因此觉得,这就是七夕节的一切,那就错了。七夕节的另一层重要含义是少女节,古代的乞巧节在元明清三朝也被称为女儿节。在这个节日,未成年的女孩会祈求织女给自己一双巧手,以便将来成为人生赢家。
现代社会有儿童节、妇女节,却没有了少女节。三八妇女节的价值在于为女性争取各种平等权益,其成人化的色彩非常浓厚。所以,人们便宣布3月7日这一天是女神节,这其中隐隐约约包含着某种调侃意味。与其这样,倒不如复原乞巧节的历史文化意蕴,让乞巧节重新成为女孩子们的专属节日。虽然说,今天的女孩子们已经不需要学习各种女红技巧了,但是通过节日来实现她们的自我认同,这也是一件十分浪漫的事情。
性别的差异,既是一种事实,也是社会呈现参差多态之美的基础。女人与男人不同,女孩与男孩不同,男女之间既要强调权益上的平等,也要承认性别心理等方面的差异性与互补性。男孩子化妆、女汉子横行,这些现象往往被人们视为正常,一笑而过。必要的包容当然是要有的,正常的社会风俗与习气不也是值得鼓励和涵养的吗?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