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需要高品质的“精神食粮”,儿童文化消费市场不能任其“野蛮生长”。
“别人家的孩子都这样……”,当成功焦虑和向上流动的渴望遭遇“囚徒困境”,不愿意让孩子在教育竞争中失利的家长们在儿童文化消费上变得身不由己、欲罢不能。
暑假里,不少家庭带着孩子参与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儿童消费市场已经成为文化消费市场一个新的增长点。但其背后,儿童作品的精品不足、市场的不规范、家长的攀比心理等问题,也应引起重视。
伴随着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儿童中心主义”让孩子们得到了万千宠爱。与上一辈人相比,“80后”“90后”年轻父母不仅关注孩子们的物质生活和知识学习,也注重对孩子们进行精神和文化层面的“营养输送”。儿童文化消费市场的火爆,根源于它满足了消费者与日俱增的需求。
不论是儿童剧,还是夏令营,抑或学习音乐、美术、舞蹈,家长们在儿童文化消费上的不吝投入,既有充实孩子们的假期生活、丰富孩子们的精神家园的考量,也有融入功利与算计的“小算盘”。一方面,儿童文化消费有助于提升孩子们的视野、修养与审美能力,让孩子们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另一方面,儿童文化消费成为一个竞赛场,成为家长之间攀比的筹码。
儿童文化消费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能够切实裨益孩子们,还具有以一定的抽象符号功能,即社会表现与社会竞争的功能。儿童文化消费的品质,不仅彰显家长们的经济实力,也折射出家长们的格调、品位和文化资本。一些家长利用儿童文化消费上的差异,来建构自己与其他人的界限,从而赢得“高人一等”的身份认同与优越感。
每个人都不是孤独的鲁滨逊,都被嵌入到形形色色的社会网络之中。“别人家的孩子都这样,我家孩子不这样会吃亏”,当成功焦虑和向上流动的渴望遭遇“囚徒困境”,不愿意让孩子在教育竞争中失利的家长们在儿童文化消费上变得身不由己、欲罢不能。家长们趋之若鹜、争先恐后,儿童文化消费市场的“井喷”很难说不是一种必然。
儿童文化消费市场的如火如荼,让一些人看到了商机。在一个讲究利益变现的时代里,儿童文化消费这样一块“利润丰厚的蛋糕”,自然会成为不少商业资本觊觎的对象。一些商家为了“多捞一笔”,粗制滥造、滥竽充数,为孩子们提供的文化产品徒有其表;这不仅给消费者带来了物质损失,也会给孩子们精神世界的发育带来不良影响。
孩子们需要高品质的“精神食粮”,儿童文化消费市场不能任其“野蛮生长”。一方面,家长们要重塑消费文化和教育观念,注重大浪淘沙、去粗取精,为孩子们选择更值得托付信任的文化产品,而不能盲目跟风、攀比,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学什么、做什么就人云亦云。另一方面,要加强市场监管和行业的规范化,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只有双管齐下,才能避免儿童文化消费沦为徒有其表的符号消费。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