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我们,在金庸的世界里相遇过
发布日期:2018-11-01 14:18:10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张涛甫 编辑:擎

  金庸当年遭遇“雅文学”的歧视,如今遭遇流行阅读的冷落。前后几十年间,金庸小说的命运炎凉遭际,值得我们深思。因乎此,金庸先生更值得我们追思

  听说金庸先生去世,第一反应是“是不是又是假新闻?”因为金庸先生不止一次“被去世”了。后来求证是真的,才敢整理出心情,来悼念这位大师级的武侠作家。

  如今,金庸已淡出公众视野,不再是流行阅读的头部作家。但在很多人的记忆中,金庸创造了一代国人的阅读奇迹。很多人的青春记忆中,都闪耀着金庸的名字。记忆就是这么神奇,它会选择性遗忘、选择性记忆,并把所记忆的东西排列组合,分布在人们的大脑沟回中,随时等候调遣。在某些情境下,有什么刺激发生时,休眠的记忆就会被激活。金庸逝世,唤醒了一代人的阅读记忆。

  这里所指的“一代人”,与年龄无关,与金庸有关。这“一代人”泛指在金庸高光时代受其影响的一代读者。这一代人中,有少年,有青年,还有老年,他们身份、社会背景参差有别,但这些差异和多样,并不能影响他们喜爱金庸的共识。金庸小说具有一种神奇的魔力,拥有极强的代入感,能将千差万别的读者龙卷风般地掳进小说所创造的奇幻世界。在金庸世界里,读者只有一种身份;在金庸面前,所有的读者,不论长幼贵贱,一律平等。他们似乎只有一个名字:金粉。

  当年,为了读金庸,我们不惜与父母斗智斗勇,胆敢与老师“打游击”,为金庸付出了不少青春代价。我们不禁好奇,金庸拥有什么魔法,可以让读者为其如此着迷?

  金庸的武侠小说是一个时代的童话。机缘巧合,时代给金庸一个高光的机会,金庸也赋予时代一个生动的传奇。金庸的武侠小说在中国的风靡,离不开一个快进键驱动下的社会转型所形成的文化和精神空窗期。身处其间的芸芸众生,面对匆促的世间风景和无常的人生节奏,内心的烦恼和精神焦虑,需要驱遣和寄托;加之,文化市场的供给不足和品种稀缺,造成受众的饥饿状态。金庸小说在这种背景下进入中国文化市场,迅速走红,创造出“凡有华人处,即有金庸”的阅读盛况。

  金庸创造的武侠江湖,释放出惊人的“万有引力”,补给了现实的无奈和缺憾。现实人生,峥嵘粗粝,蹉跎了很多人生理想,小说却可以给苟且于世俗人间的人们以慰藉和光亮。在金庸编织的江湖故事中,寄托了很多现实的理想和情怀。金庸写小说,是一种释放;读者读小说,也是一种解放。沉浸在小说世界中,世俗的烦恼得以暂时缓释,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可以在小说世界得到替代性补偿。这恐怕是金庸小说的一大魅力所在。

  如今的我们,当年的金粉,曾在金庸小说世界相遇过。穿行于金庸编织的江湖世界,我们曾有过共同的阅读体验,有欢愉,也有悲戚,同情心和同理心同频共振,彼此交感,成就了金庸武侠小说的阅读奇观。当年的这一代金粉,如今有的步入中年,有的已领退休金,一代传奇已成追忆。

  在高度娱乐化的社今天,金庸不再是人们追捧的明星作家。时代的斗转星移,曾经门庭若市的读者也星散而去。互联网带来的碎片化阅读,在线上和线下世界,形成了星罗棋布式的区隔。现今,虽然有畅销书作家这一物种,但也难以再现当年金庸小说的收阅盛况了。如今的我们被形形色色的网格圈在各自的信息孤岛里,可以彼此相望,但很难在阅读上同理共情,也难以形成当年的阅读共鸣。公众阅读,更多被外在的热点和炒作牵着鼻子走,短平快的内容走强,低级趣味的东西更受市场青睐,公众偏好整体下沉,内容供给的成色和品质有下行趋势。这是宏观行情,若持续走低,前景堪忧。

  金庸当年遭遇“雅文学”的歧视,如今遭遇流行阅读的冷落。前后几十年间,金庸小说的命运炎凉遭际,值得我们深思。因乎此,金庸先生更值得我们追思。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