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寒:看哪,那个为自由而死的牧师
发布日期:2013-08-30 11:28:02 来源:共识网 作者:楚寒 编辑:

  前言:昨天,是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发表“我有一个梦”演讲50周年的日子,全美各地举行各种纪念活动,以纪念该演讲发表五十周年。50年后的今天,美国首位黑人总统奥巴马在同一个地方——林肯纪念堂前的台阶上——发表演说,以此纪念该演讲发表50周年。故重贴旧文一篇,以兹纪念。——作者于2013年8月29日

  上个月清明节的前一天,是美国民权运动领袖美国马丁·路德·金牧师逝世四十四周年的日子。四月四日这一天的美国首都华盛顿,众多的民众聚集到位于独立大道的马丁·路德·金纪念碑旁参加纪念活动。四月五日的香港《明报》,对此刊发了一则图文报道《悼念马丁路德金遇刺》,图片正中是高耸矗立的金牧师的雕像,在雕像的正前方,众人手捧着鲜花默默地站立哀悼,素朴的花朵在风中微微颤动着。回顾四十四年的这天,金牧师在南部田纳西州的最大城市孟菲斯领导罢工运动时,在汽车旅馆的阳台上被一名刺客开枪,正中喉咙部位致死,年仅三十九岁。

  一九八六年,美国总统里根签署法令,规定每年一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一为马丁·路德·金纪念日,而在九年前即一九七七年,金牧师被追授总统自由勋章——美国最高的平民荣誉,以此肯定并表彰他对于民权运动的杰出贡献。在金牧师故后的这四十多年来,曾经饱受国内外诟病的美国种族歧视等不平等问题已取得了长足进步,这固然是人类的历史潮流带来的结果,但也离不开包括金牧师在内的自由斗士们艰苦卓绝的长期努力。

  时光来到二十一世纪初的世界,依然遍布着暴政、贫困、疾病、仇恨和不可胜数的苦难,金牧师曾憧憬的“如同沙漠般的地方,也将变成绿洲,充满自由和正义”的景象还远远没有实现。这样的一种社会现实,让我们在纪念这位半个多世纪前的民权运动标志性人物的时候,不免有几许哀伤。但我相信,在当今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这位民权行动主义者的信念和精神仍会使人受益匪浅,并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这位上个世纪五十、六十年代民权运动的领袖,这位黑人民权运动的灵魂人物,非暴力抵抗和直接行动的倡导者,浸信会教堂的牧师,一直以来他的名字与一场波澜壮阔的民权运动分不开来,更与“民权”、“黑人民权”、“民权运动”连在了一起。而我,更愿意称他为“自由的守护者”、“自由斗士”、“争取自由的平民英雄”。他确是自由的化身,一种对自由的铭心镂骨的信念塑造了他,驱使着他为自由而生,为自由而受难,直至为自由而死。他的胸腔中充溢着如火燎原的光焰,那是“为上帝服务”的呼召,驱使着他不停地去呐喊和行动,以求弥合一个国家的裂痕,一条巨大的种族鸿沟。

  如今在他的国家,他被称为与华盛顿、杰斐逊并列的伟大人物。但事实上,与大多数的美国建国先贤相比,他只是一个不拥有公权力的普通神职人员,或者说,一介平民,可是当种族隔离的藩篱云屯森立的时候,他昂首走上时代的前台,让世上所有的政要权富都感到愧悔无地。他将自由和平等的梦想别在胸前,他要为自由而战,经历暴风和霜雪成为战士,不惮于无数次的恐吓、辱骂、多次的殴打、炸弹袭击、十次以上的监禁、三次入狱、三次暗杀,每一次的打击都使他更加坚强,同时唱着战歌再度出发。他的脚步不曾凌乱,喉咙不曾沙哑,一个有梦的人点燃自己去追逐梦想,一个国家背弃的诺言将要被一阵义正辞严的呐喊给唤醒。

  就在他获得神学博士学位、正式成为牧师的那一年,他领导了一场持续时间达一年多之久的反对种族隔离的公共汽车抵制运动。二十世纪中叶历时十多年的黑人民权运动,序幕就此拉开。一名四十二岁罹患慢性扁桃腺炎的民权行动主义者罗莎·帕克斯,后来被国会称为“现代民权运动之母”的黑人妇女,当天坐在公车上的白人座位,拒绝听从司机的命令让座给白人男子乘客,随后被以蔑视蒙哥马利市关于公共汽车上实行种族隔离的法令遭逮捕,之后被判处监禁、罚款。

  这时我们的年轻牧师振臂一呼,发出“不与邪恶的规章制度合作、不再给予汽车公司以经济上的支持”的大声疾呼。五万五千名黑人展开了罢乘运动,大家扶老携幼、忍受着各种困难和痛苦,通过徒步上下班、或自行组织交通工具解决交通问题,奔走于家庭、工作场所和其他地方。黑人们的克制、忍耐、坚强、以及他们沿途哼唱的质朴的灵歌,让许多耳闻目睹的人们眼眶湿润,良知苏醒。最终联邦地区法庭裁定,阿拉巴马州关于在市立公共汽车上实行种族隔离的法律违宪,为期三百八十一天的罢乘运动结束。南部诸州历史上第一次黑人自发团结起来争取自身权益的集体行动,由此获得胜利。

  罢乘运动使得年轻的牧师声誉鹊起,而他面向黑人竭力阐扬的“非暴力”的策略和思想亦日渐深入人心。逡巡过了几年,又一场有组织、规模更大、持续时间更长的民权运动开始了,这就是六十年代初期以黑人大学生为运动主体的“入座运动”。事件起因于一个来到一家连锁店吧台买酒的黑人大学生,被以“我们不为黑人服务”的理由加以拒绝。黑人大学生们群情愤怒了,决心以非暴力的实际行动,对这些种族歧视政策表达抗议的立场。参与学生平静地进入任何拒绝为黑人服务的地方,以有尊严的目光礼貌地提出服务请求,同时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得不到服务就不离开,或安静地坐在那里读书,做作业。不到两个月,“入座运动”就席卷了南部五十多个城市,学生们的行为违反了南方当地的种族隔离法律,不断地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运动中遭到逮捕,锒铛入狱。这时担任南方基督教领袖大会主席、已成为民权运动领袖人物的牧师,向他的同胞发出了号召——“把监狱填满”。

  入座行动持续了一整个夏天,监狱里的入座行动者与日俱增,而牧师自己也加入了入座行动,成为“填满监狱”行动的一分子,自愿入狱坐监。终于到了这年年底,根据联邦最高法院作出的一个判决入座运动志愿者无罪的判例,联邦政府州际交通委员会作出规定,一切州际交通工具,不论是火车,汽车还是它们的辅助设施车站等地方,都不得实行种族隔离。在宪法州际贸易条款的支持下,南方各州最终认可了在交通工具上废除种族隔离的法令。

  民权运动的接连战果,让一场更猛烈的暴风雨开始酝酿。两年后的一个盛夏,他组织了一场规模空前、意在争取黑人全面自由和权利的游行集会,它将成为六十年代民权运动的高峰,合众国史上最大的一场人权政治集会,他将之命名为“自由进军运动”,又被称为“向华盛顿的伟大进军”。在那个赤日旺炽、暑气蒸人的盛夏时节,来自全国五十个州的二十多万黑人和白人齐聚首都。上午十一时,游行队伍从华盛顿纪念碑出发,分成两路纵队向着林肯纪念堂行进,身穿深色西服、白色衬衫的他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面。“立即自由”、“我们要工作”、“我们为立即成为一等公民而进军!”的口号声响彻云霄,震颤大地。

  在林肯纪念堂阶梯上,自由进军运动的领袖顾盼神飞,心潮澎湃,他要成为千万人的喉咙,发出千万人的心声。这声音将要在国家的大地上流响,被国家的每一个州听到,被地上的每一个黑人和白人听到,被每一座丘陵和每一片山坡听到,直至响震天穹,直抵云霄。面对黑压压眼神焦灼、神情疲惫的人群,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舌头,胸中郁结的话语像排山倒海般似的倾倒出来,一泻而不可遏止:“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会站立起来,真正实现其信条的真谛:‘我们坚信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来平等’。——这篇掷地有声的演说成为民权运动的高峰,成为二十世纪人类社会争取自由最震撼人心的声音之一。

  一年后,美国国会通过了《民权法案》。其中规定,在全国境内不得采取种族隔离措施,对黑人、妇女与少数民族的歧视性措施为非法,并保证全体国民在居住、公共设施、投票、公立学校、陪审等方面的权利平等。民权法案结束了美利坚合众国立国以来长期的黑白种族隔离政策,成为美国人权进步的一座里程碑。

  当曙光初露,自由的喉咙却被割断,成为断了弦的竖琴,再也发不出琴音。就在民权法案通过后的第四年,年轻的牧师在领导清洁工人的罢工运动时在旅馆遭暗杀,一粒子弹正中喉咙部位,就此永远地倒下了。这正应验了他曾说过的那句话:“我有可能被钉在十字架上受尽折磨;我甚至有可能死去。但是,即使在斗争中我死去了,我要人们这样说‘他是为使我获得自由而死的’。”是的,今天我们在纪念他辞别人世四十四周年的时候,会这么说——“他是为使我们获得自由而死的”。不仅如此,如今我们回味他为自由而奋斗的一生,应多少怀揣一些他那“为获得自由而努力”的信念,践行一些他那“为获得自由而努力”的精神,才不至于将这样一副明光烁亮的血肉之躯,仅仅存在于历史课本的字里行间,抑或时光岁月的深处。

  写于二零一二年五月十四日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