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感激”已成为孩子的时代病?
发布日期:2014-12-17 13:31:23 来源:青年参考 作者:张慧 编辑:袁啸天

   不知感激已成为孩子的“时代病”

  曾几何时,英国妈妈夏洛特最大的“烦恼”是要不要给当时4岁的儿子买一只昂贵的机器狗。她在英国“育儿”网站上写道,“每次我们路过商店,他都会要求买那个玩具。我和丈夫觉得,没有什么比那只玩具更能让他开心了,因此我们在圣诞节给他买了最昂贵的一款。”

  夏洛特本以为儿子收到礼物后会连连称谢,实际上,一个星期后,那只玩具狗就被冷落在玩具柜里,而儿子则继续索要其他更昂贵的玩具。“我们以为他会对已经拥有的心怀感激,事实上,他拥有的越多,就越不珍惜。”

  美国《赫芬顿邮报》称,很多人到了晚年才领悟,常怀感激之心是快乐的诀窍。对于成熟的大人来说,保持感激都不容易,更不用说被捧在手心里的孩子了。不知感激为何物,已经成为很多孩子的“时代病”。

  珍妮·崔和丈夫都是移民,上世纪70年代到达美国后,在相对贫穷的环境长大。珍妮小时候的课本、衣服和玩具,不是哥哥姐姐用过的,就在二手市场买来的。由于物质短缺,她对仅有的少数物品心怀感激。

  成年后,珍妮开设了给玩具打分的网站,因此她的两个孩子几乎拥有市面上所有的流行玩具。珍妮不想当娇惯孩子的家长,但她仍忍不住给孩子们新玩具。

  珍妮的经历代表了很多家长,他们想给孩子自己成长中缺失的一切,却不希望孩子觉得“拥有”是理所当然的。

  美国《心理学评论》杂志上一篇文章称,表达感激会带来正面的影响。研究者让221个孩子连续两周,每天写下5件值得感激的事情,另一组孩子则被要求写下使他们烦恼的事。两周后,研究人员发现,“感激组”的学生在学校和生活中的表现比“烦恼组”的学生好很多。

  另一项针对纽约的1035名高中生的研究发现,那些善于欣赏和感激自然中的美和生活中善举的孩子,平均绩点更高,患有忧虑症的几率更小,不容易产生嫉妒等负面情绪。

  感激的反面是贪婪

  雅虎新闻网称,如果不趁着年幼教会孩子感激,他们只会变得贪婪。

  研究认为,感激的反面是物质至上。那些将拥有和购买物品与幸福和成功联系起来的孩子,在学校的绩点更低,负面情绪相对更多。

  2013年发表在《人格和社会心理学学报》上的文章中写道,通过对1976年到2007年35万美国高中生的跟踪调查,发现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想要获得“很多钱”的年轻人数量激增。与此同时,愿意通过艰苦劳动获得财富的人却在减少。2005~2007年的调查中,62%的受访青少年表示,有钱和购买好东西非常重要,20年前这个比例是48%。

  现代的消费文化并不利于扭转这个趋势。经营商业地产金融公司的威利·沃克感慨,网购让购物变得异常简单,很容易让孩子忽略物品的价值。“如果我的儿子想要一双新鞋,我太太会上网选好颜色和尺寸,按下购买按钮,第二天鞋子就到货了。”

  这和沃克小时候渴望一件东西的体验截然不同,那时候他惦记一双运动鞋几个月,每次路过都去看看,直到考了好成绩或者攒够了零花钱,才能将兴高采烈地将鞋子买回家。“如今的孩子不需要惦记,也从不思考购物的优先次序,没有无法得到的焦虑。”沃克先生叹道。

  然而,对父母来说,限制孩子往往知难行易。当沃克的儿子想要一部手机作为11岁生日礼物时,沃克本着“能开福特就别买凯迪拉克”的心态,想给儿子买个功能齐全的平价手机,“但是这部手机上网和发信息的速度慢,我们最后还是给他买了iPhone。唉!”

  学习感激就像塑造肌肉

  家庭教育专家韦恩·帕克在博客中讲了这样的故事:今年的万圣节,他陪小儿子和邻居的孩子挨家挨户讨糖果。他知道儿子会在收到糖果后说“谢谢”,但是没想到儿子说的非常真诚。儿子后来告诉他,有些人家会在万圣节的晚上关灯、躲出去,以省掉给孩子们买糖果的钱。因此那些迎接孩子到来的人都是爱孩子的好人,应该真诚地向他们道谢。

  帕克十分受触动,他突然意识到,一旦引领孩子走到感激的路口,他们会自发地微笑着走得更远。

  美国洛杉矶,布莱斯顿家现代化的白色餐桌周围,全家人手拉着手进行饭前的固定仪式。8岁的阿莉尔说,她要感激已经去世的祖父,因为他生前很幽默。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