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宁愿相信谣言?
发布日期:2015-01-02 11:55:55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黄永明 编辑:袁啸天

   对于那些误信了谣言的人,让他们改变自己的观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时候辟谣的努力还会带来相反的效果。心理学家对这一奇怪而常见的现象提出了他们的看法。

  逆火效应

  人们在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没有根据的谣言。这个时候,如何让人相信正确的事实?也许,在了解科学真相的人看来,事情非常直接:只需要把事实告诉那些误信了谣言的人,他们就会改变自己的信念。然而,近年来的心理学研究却发现,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1998年,英国医生安德鲁·韦克菲尔德(Andrew Wakefield)在医学期刊《柳叶刀》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声称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三联疫苗(MMR)与自闭症存在相关性。这个报告引起了轩然大波。西方社会的许多家长由此不敢给孩子打MMR疫苗。然而,韦克菲尔德的报告后来被证实是错误的,其部分内容2004年被撤回,全部内容更是在2010年撤回。作者也因为存在学术不端而被吊销了行医资格。

  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美国儿科学会等权威机构都对此作出了专门的说明,指出没有证据支持三联疫苗与自闭症存在关系。那么人们是否会因为这些信息而改变错误的看法呢?

  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的政治科学研究者布伦登·奈恩(Brenden Nyhan)及同事对此做了研究。他们随机选择了1700多名父母,这些父母的孩子都在17岁以下。针对三联疫苗的传言,这些父母接受了四种不同的干预方式。

  一部分人看到了来自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说明,其中指出三联疫苗与自闭症存在关联的看法是缺乏证据的;一部分人看到了文字信息,告诉他们三联疫苗所避免的疾病是具有很大危险性的;一部分人看到了图片,上面是未接种疫苗而患病的儿童的照片;最后一部分人,看到的是一个故事,讲述了一名婴儿是如何死于麻疹的。

  哪一种干预措施更有效?奈恩发现,无一有效。他的研究发表在2014年3月。在研究中,没有任何一项措施增加了父母给未来孩子打疫苗的意图。这个结果出来后,奈恩对媒体说:“令人郁闷。我们真的是郁闷了。”

  不仅如此,这些辟谣措施还可能适得其反。纠正性的信息可能加深父母对疫苗的错误认知,减少他们为孩子注射疫苗的意图。这种现象奈恩在2013年的一项研究中也曾发现。当时他考察了媒体对政治家说法的纠正会产生什么作用。结果他发现,政治家的支持者看到纠正信息之后,会更加支持政治家的说法。这种现象被称为“逆火效应”(backfire effect)。

  在2014年12月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中,奈恩和同事考察了用科学信息纠正人们对季节性流感疫苗的错误认知所产生的效果,其发现也是令人不安的。

  美国民众中有43%的人担心接种流感疫苗会让自己患上流感,这种错误认知阻碍了流感的防治。将权威机构所提供的科学事实传达给这些人的话,会产生什么效果呢?奈尔从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上找出相关说明,稍作修改后给受试者看。结果,这大大降低了人们对流感疫苗安全性的担心。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就会更愿意去打疫苗。恰恰相反,在被问到是否愿意接种疫苗的时候,人们更加不愿意去了。这个结果与奈恩之前研究三联疫苗的发现是具有一致性的。

  谣言如何被相信

  人们为什么会相信一件事情为真,而不是其他事实?对于这个问题,心理学家有一套解释。

  首先,在日常的沟通中,人们有一个“隐性的规范”,即默认对方跟你说的话是真诚的、重要的、清晰的,除非有显著的反面证据让你对此产生怀疑。

  根据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心理学家史蒂芬·莱万多夫斯基(Stephan Lewandowsky)的解释,尽管人们可以对一个信念产生怀疑,但这需要较高程度的注意力、信息高度可疑,或是在接收信息时就存在高度不信任。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是倾向于接受信息而不是拒绝它的,因为并没有突出的标志物提醒听者对它产生怀疑。

  甚至,一部分学者还提出,一个人如果要理解一个说法,那么他必须至少暂时性地接受这个说法为“真”。换句话说,“相信”是人类理解一件事情的必要前提。

  心理学家过去二十多年的研究已经反复证明,即便一个错误说法被修正,它在人脑中的影响也可以是持续性的。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