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在散文《春寒中的法国人》中说:“没想到十几年过去,一切如此如故。那个犹太学校,那个土耳其烤肉店……甚至那家守在街口的海鲜店和卖中餐的‘小香港’饭店,全都依然如故,连小街上那些老墙老门老窗还是那样古老斑驳,但好像也不会再老了……巴黎的老街每十二年修一次。房主掏钱,政府主营,之所以‘整旧如旧’,是因为政府没拿这种事当政绩,更没拿‘破旧立新’显示政绩,反而当作了‘命’——巴黎人拿历史当命根子,意大利和英国人更是……我好似在巴尔扎克笔下的那座伏盖公寓里远眺四方……”
由此不禁联想到我们这些年来建设的弊病:好像总在追求巨大变化,让人想起我们小时候写作文的一句话——“我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好像只有翻天覆地才叫发展。整个中国都在建设之中,走到哪儿都能看到高高的吊塔,听到喧闹的搅拌机、切割机的声音。某个你熟悉的城市,你若一年不去,再去的时候你会找不到某条熟悉的街道;你自己的家,若是三五年不回,你甚至都找不到自家家门。母亲有一年没到我这里来,这次来了,最大的感受就是这里的变化太大了。北面新建了市民广场,西边刚建了一座现代化大型休闲购物中心,还有各种名称的居民区……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城市化的进程真的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了。但是,这样的建设最后留给我们的是千人一面的城市,相似的商场,装潢格局一样的连锁超市……
某卫视栏目中,主持人问嘉宾:“如果我们俩相约在十年后的某个地方见面,你怎么回答?”嘉宾想了一会儿后回答:“我会在九年第三百六十四天时给你打个电话,重新约好见面的地点。”主持人笑着说:“这正是我所想的答案。因为,十年之后,我们现在约好的地点不一定存在了。”
我们似乎一直行走在破旧立新的怪圈中,一次次地推翻,重建,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造成了建设行业的畸形繁荣,也滋生了腐败。有些地方,几乎每一次官员上任,都要进行重新规划,通过这种改变为自己捞政绩。好在我们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近年来城市盲目建设得到了一些遏制。
“文革”曾以“破四旧,立四新”为口号,把所有的古代遗物全部砸烂。现在我们知道,这种损失是无法弥补的。但我们在后来的某些所谓翻天覆地的改变中,是不是也在不知不觉做着和“文革”一样的事呢?现在注重保留传统文化了,全国各地又都在修复古代遗迹;但是,许多所谓的旅游景点都是仿古建筑,仍然是千人一面。其实,说到底,有些地方仍然是以保护传统的名义,进行新一轮建设性的破坏。
冯骥才说,法国人“他们连莫奈、毕加索或莫泊桑曾经坐在哪个咖啡馆里哪个座位面朝哪个方向都知道……可是,我们北京人知道老舍在哪儿喝茶?上海人知道鲁迅常逛哪个书店吗?”
若干年后,希望我们的后人不会忙着否定我们的一切;希望到时候,他们也会为拥有祖宗的遗存而骄傲。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