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理工学院教授、南开大学词汇学与词典学研究中心主任、全国语言文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汉语语汇分会主任委员周荐专访
日前,在国家网信办主持召开的“净化网络语言”座谈会上,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公布了《网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报告指出,按照原发微博提及量排行,“尼玛”、“屌丝”、“逗比”、“砖家/叫兽”的转发率最高,均超过千万次。而且,低俗化网络语言已经开始向部分纸质媒体转移。如何看待这种网络语言的大狂欢现象?
A
网络语言有低俗化倾向
羊城晚报:最近,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公布了《网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014年网络低俗词语排行榜中,“尼玛”、“屌丝”、“逗比”、“砖家/叫兽”位列榜首。您是否认同网络语言正在朝着低俗化的方向发展?
周荐: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汉语也是非常优美、典雅的语言。中国古代的“汉”语是有雅俗之分的,《论语·述而第七》有记载:“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古人也非常重视语言,把它作为自己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春秋时代的“雅言”,就是雅正的语言。可惜美好的社会风气,典雅的语言,被“文革”这样的污染源毁掉了。改革开放之后,党和政府花了大气力拨乱反正,社会风气的好转已收到成效,但语言的污染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清理好的。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网络语言刚刚进入社会时,并没有多少很低俗的词语。翻翻于根元教授编纂的《网络语言词典》,一看便知。很遗憾,我们的网络语言,在拜金主义浪潮的推动下,在俚俗文化的影响下,近些年来确有低俗化发展的趋势和倾向。
羊城晚报:不少网络低俗用语是脏话的谐音或变体,但今天这些词似乎登堂入室被人们随意使用,不仅在网络上,现实生活中也常常能听见。是因为人们对汉语文化已经没有敬畏之心了吗?
周荐:古人敬惜字纸,出言也十分谨慎。今人的禁忌心理比起古人来,的确是天差地别。从一个角度看,放言任性,似乎是思想解放,冲破思想牢笼的表现;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该有的禁忌没有,导致一些人口无遮拦,语言污染致社会出现某种不该出现的混乱,也是要不得的。
前不久有北京某大学的“三妈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坚决地回了一个排比句。指望用粗口话来吸引眼球,博取噱头,结果恐怕只能令大众对其愈加厌恶。说这些人对汉语文化没有了敬畏之心未必准确。准确地说,在这些人心里不光是没有了中华文化,甚至连文化究系何物恐怕都不甚了然。
B
粗鄙网络用语流行的原因
羊城晚报:您认为这些粗鄙的网络用语如此流行的背后原因是什么?
周荐:网络词语主要是在青年中流行,而网络本身又有一定的私密性,这易使网络语言的使用者少了诸多禁忌。假如他与父母辈的人交流用的是网络用语,他还会选择粗鄙的词语吗?假设网络语言是公开的,没有任何私密性,使用者还会百无禁忌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粗鄙的网络用语近来愈趋流行,一方面说明社会的多元、包容;另一方面,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社会放纵,甚至有失控的风险。因此,我认为该有的管理要到位,该做的事要做完善,不能不作为。
我们曾对海峡两岸两部著名的语文词典的收条情况作过研究。两岸都是中华文化的传人,但两岸语文词典对典雅词语的态度却有不同。台湾的《新编国语日报辞典》收取了为数众多的雅词语,而这些雅词语绝大多数是汉语史上源远流长、代代流传下来的,而非台湾地区自造的。《新编》收词语50960个,其中雅词语有9981个,约占词语总数的19.59%。大陆的《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收条目65000余,其中雅词语有5781个,约占该版《现汉》收条总数的8.89%。从这个数字的比较上不难看出,《新编》和《现汉》对雅词语的关注度是有差别的。
在一个时期内,传统文化丢掉了,导致鄙俗文化泛滥;表示传统文化的词语废弃了,导致鄙俚语言流行。这教训是沉痛的。如今网络词语等引发的鄙俗表达问题,或与此有很密切的关联。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