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古镇保护要舍得"留白"
发布日期:2015-06-16 14:15:27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郝洪 编辑:胡擎银

   第十届文化遗产日刚刚结束,但对文化遗产的关注不能“一年一度”。古镇、非遗……身边这些有形或无形的文化遗产,一向是我们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然而,现代生活在侵蚀它们的文化根基、挤压生存空间。虽然国家越来越重视,保护力度逐年加大,但文化遗产的生存现状仍然堪忧。我们该如何记住乡愁?文化遗产该如何跟上现代化的脚步?

  梅雨一到,江南便湿润起来。

  淅沥细雨,洇湿青砖路、石板桥,洗亮乌青的瓦当,点翠天井角落里的青苔——6月,水墨画般的江南水乡古镇正当旅游旺季。地处上海西南的枫泾镇,凭借1500多年的历史,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游客。

  游客量年年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枫泾镇旅游发展管理办公室主任丁四云的担忧也年年增加——游客多了,旅游配套设施要增加,古镇不收进镇门票,全靠财政投入,保护资金难免捉襟见肘;旅游市场热了,古镇的商铺规模越来越难控制,原本规划以文化景观为主的街巷,也渐渐被小商铺挤占;古镇民居产权复杂,老旧民宅抢救不及,一些特色民居眼见着渐渐消亡。

  日前,“建筑与城市人文记忆——上海历史城镇保护的困境与对策”研讨会在沪浙两地举行。如何探求合理的古镇保护发展模式,避免其过度商业化等倾向?如何让古镇的生命在文化中延续,留住乡愁?这些问题齐齐横亘在了大家面前。

  商业化,管不住

  “别人家开店赚得盆满钵满,凭什么我不能开店”

  临近端午,枫泾古镇处处弥漫着粽子香气。几乎每家食肆门前,都放着两个直径七八十厘米的大红盆,一个装着调好酱料的糯米,另一个堆满腌制好的鲜肉条。店家麻利地包着粽子,招揽着过往的游客。肉粽固然美味,但满镇尽是肉粽铺,多少令人有些审美疲劳。即使是以文化景观为主的北大街、和平街,也少不了粽子铺的点缀。

  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日前到古镇考察,一踏进和平街,不禁顿足:“这条街不是不让开店的吗,怎么没保住呢?”街上有程十发故居、人民公社、三百园等历史文化遗存,原本规划为文化景观一条街,严格控制商业店铺规模。

  “我们也想保,可控制不住啊!”丁四云叹息,“都是街坊邻居,别人家开店赚得盆满钵满,凭什么我不能开店?靠规划?我们的规划没有硬约束力。”

  被低水平的商业街、小吃街包围,是古镇保护的共同困境。在“上海历史城镇保护困境与对策研讨会”上,阮仪三将此列为古镇保护三大困境之首。

  “除非走乌镇模式,‘集体保护、整体开发’,但前提是产权要清晰。”丁四云说。枫泾古镇房屋产权复杂,私人产权占一半以上,其余的分属房管所和相关单位。“我们旅游公司拥有的资产只占其中1%,根本没法控制。”

  围棋大师顾水如的故居年久失修,顾家想整修,希望政府支持。但故居在很深的巷弄里,若改成纪念馆,前面12户人家生活就受影响。当地曾考虑将12户人家搬迁,连同故居整体保护,但搬迁成本太高,无法实现。

  原住民,留不下

  “许多房子没人住,很快就破败掉了”

  怎样突破产权、资本的约束,尽最大可能保护古镇历史风貌和原生态文化?“政府要先想办法改善原住民们生活条件。留住原住民,就留住了民俗记忆,留住了古镇文化。”丁四云说。

  84岁的顾章其和79岁的老伴陈娅芳是北大街上的老住户了,自1962年搬到这里后,就没挪过地方。解放前,这条街上多是卖桐油、瓷器的店铺;解放后,一栋前后两三进的院子分给几户人家,顾章其分到了后面一进。“出门都是老熟人,哪像新房子,大家门一关,各管各,没交流。”陈娅芳说。

  朴素的院落、普通的人家,延续着古镇“象天法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及“合院有序、修身齐家”的伦理根基。“江南水乡古镇,架桥通隔水,聚而不垒墙,户户濒水而居,水墙门、水埠头、水巷等,让人与水的交融发挥到极致。”阮仪三说,“这种建筑格局中,人们学会的就是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

  但像顾章其夫妇这样,愿在古镇终老的人并不多。尽管13年来,枫泾镇政府投入数千万元,用于污水管道、煤气等基础设施建设,但更多的人还是搬到商品楼,将房子空关,或租给打工族。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