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回顾
2015年6月10日下午五点多,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一个名为界牌的小镇上,女孩汤晓霞倒在离学校不足一公里的山坡草丛中,当场死亡,凶手是镇上12岁的留守女孩陈晓雯,而汤晓霞几乎是她整个童年唯一的朋友。
同样是衡阳县,2012年4月13日,12岁的留守少年小岳因为琐事先后杀死表弟、表妹和最疼爱自己的姑妈。
2014年2月18日晚,湖南娄底,14岁的留守少年肖明用刀刺死了来网吧找他的父亲。肖明信奉暴力,混迹进入了当地的少年江湖。打工归来的父亲同样相信暴力才能管教愈发不听话的儿子。但肖明对于父亲的第一次反抗,便以父亲的生命作结。
2014年4月11日深夜,江苏泰州,14岁少年薛毅将父亲杀害,然后骑电动车逃离,直至父亲尸体腐烂发臭、邻居报警才最终被警方控制。这名少年一岁时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常年外出打工,自己则跟80岁的奶奶一起生活。长期畸形的家庭环境让父子俩的沟通充斥着专制和暴力,直至悲剧发生。
触目惊心的数据
根据全国妇联5月发布的最新调查,中国目前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人,占全国儿童总数约两成。
而就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曾做过一次抽样调查,发现只有36.3%的未成年犯在入监之前能够同亲生父母长期生活。
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有过相关统计,截至当年,中国各级法院判决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平均每年上升13%左右,其中留守儿童犯罪率约占未成年人犯罪的70%,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留守儿童为何易堕入犯罪泥沼?
留守儿童走上犯罪道路令人唏嘘,而更令人难过和震惊的是他们法律意识的淡漠。
2014年8月12日,四川自贡13岁的留守少女苗丹误将邻居3岁女童撞倒,慌乱之下将女童扔入粪坑,致其死亡。接受审讯时,苗丹只是反复哭着说害怕,说怕在外打工的爸爸妈妈“赔很多钱”,才选择抛尸。
杀死姑妈三口的少年小岳,在把尸体简单藏了一下之后,自顾自地去网吧上网,接受审讯觉得疲惫之时,这个在当地最好学校读书的模范少年跟民警认真地问,“我明天可以去上学吗?”。
同样不知道“杀人需要付出什么代价”的陈晓雯,也多次问陪她接受讯问的老师黄婷婷“我什么时候可以回去上学?” 陈晓雯的杀人的动机在成人看来,不过鸡毛蒜皮之事,但在这个无人分享心事的女孩儿心里,杀死对方,是她的世界里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
年幼的孩子对于生命、犯罪、法律全然没有概念,换言之,在最该被好好教育的年纪,没有人告诉他们,什么是对与错。
父母角色缺位
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受交通和经济等条件限制很久才能回一次家,而且对多数在外务工的父母来说,给零花钱、买新玩具是他们关爱孩子的方式,而孩子心理层面和思想道德层面的发展却得不到重视。
监护人重养轻教
留守儿童多与祖父母一辈人生活在一起,老人通常会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却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理和精神需求。留守儿童无法得到正确的思想认识及价值观上的引导,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这是导致许多留守儿童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
家庭破碎
父母离异、家庭破碎会导致留守儿童心理失衡,使其产生对社会、集体、他人的不信任感,甚至产生仇视他人、仇视社会的心理倾向。有的留守儿童变得内向孤僻,不服管理,在外界的刺激和诱惑下极易走上犯罪歧途。
学校教育缺乏道德引导
留守儿童所在的学校往往是教育理念难称得上先进的乡镇或县城学校,应试教育依旧占据主流,道德教育自然有所缺失。而成绩差的留守儿童更是可能被有意无意地“抛弃”,在学校常常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更少有人关心他们的思想道德发展。
沉重的反思:如何防患于未然?
留守儿童犯罪的新闻一次次刺激我们的眼球和内心,如何亡羊补牢,如何防患于未然就成了我们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
显然,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是短时期内无法做到的。那么如何强化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干预和法制教育就成为了当下最迫切的任务。从家庭教育而言,显然不能仅仅依靠留守的老人以及一年难得回次家的打工者,必须依靠社会各界的介入和干预。让农村留守家庭不仅仅满足于“养子”,更要“教子”。开展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引导监护人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及时发现和疏导心理问题,预防留守儿童犯罪。而留守儿童所在的学校更需增设相关课程,提高教师相关领域的素养,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生理、行为、法制等方面的指导教育。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