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人才队伍建设远远滞后于硬件建设
■充分发挥文化能人这类“明白人”、“领头羊”积极性,群众需求就找到了
■活跃在乡土之中的文化能人希望能得到更多的政策、资金扶持和专业培训,让乡村文化大院真正成为孕育和传播优秀文化的种子
近年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设施设备覆盖率明显提高,但一些地方,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本刊记者近日走访多地农村中发现,在最基层的村级文化室,一个人兼管图书馆、文化活动室、健身室、共享工程、培训教育等“八大员”、“九大员”的状况普遍。而与此同时,农民中的文化能人通过办乡村“文化大院”,却起到了聚合乡村文化、引领文明乡风的作用。
有关人士认为,在公共文化服务的供应中,如果能够充分发挥文化能人这类“明白人”、“领头羊”的积极性,群众需求也就找到了。他们是真正从群众中脱颖而出的,是群众文化需求的发现者、代言者和创造者。
基层新型文化阵地
“家伙一响心情舒畅,锣鼓一敲恩怨全消。”一走进陕西省眉县横渠镇青化村的老荔文化大院,墙上的这副对联映入眼帘,它讲出了“以文化人”的道理。在这个院子里,有威风战鼓社、青化乡音社、老荔书屋、影视放映室和排练室,屋檐下整齐地摆放着上百面大小鼓和各式演出道具,四面墙上满满地书写着鼓谱、服务公约等内容。
这个院子的主人荔改朝是一位年过六旬的普通农民,他一直喜爱二胡和敲锣鼓,上世纪90年代初,他创建自娱自乐的锣鼓队。后来,附近的乡亲有红白喜事请他演出,他也就顺其自然做起了“生意”,还吸引了左邻右舍加入他的队伍。村民参与的热情一天天高涨,原来的场地已不够用,他就盘下了原来乡里信用社的院子,自掏腰包建起了秧歌队、腰鼓队、书屋等等,走上了“以演养学、以学促演”的路子。如今已有300多名村民常年参与演出,每年演出90多场。
在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丹棱镇的桂花村,村民王作平自办的“作平文化大院”远近闻名。记者走进这座农家小院,看到几位村民在欢快的音乐声中,正在练习广场舞,一位果农在上网室查询柑橘种植知识,书架旁边,几位孩子挤在一起翻看儿童读物。
王作平在家里办起这个文化大院已经有8年时间。如今,他的家成了村里的“公共客厅”,村里人都喜欢来这跳跳舞、看看书。为了满足乡亲们的文化需求,王作平定了一个制度:他组织的农民文艺小分队每个月固定在大院里为村民们表演三场节目,到了重大节庆,或邻村有重大活动的时候,文艺队还要走村入户为大家演出。
如今,王作平的文艺队已从当年桂花村的20多人,发展到有外村人加入的50多人。村民彭淑君经常来“作平文化大院”看视频学跳舞,她告诉记者,大院的大门从来都不关,有了这个活动场所,不少村民都离开了麻将桌,被吸引到这里来了。
四川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介绍,通过挖掘和发挥乡村、社区文化能人的带动作用,目前全省已经建成4000余个“幸福美丽新村(社区)文化院坝”,这些文化大院已经成为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型文化阵地。
身边人演身边事
当记者走进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张场镇的小河村时,这里的“德祥文化大院”里正在上演方言情景剧《婆婆也是妈》。这出短剧的主创人员全部是小河村里的大妈们。今年53岁的罗德芳扮演的“婆婆”佝偻着腰、带着家乡特产去城里看望儿子一家,却被儿媳嫌弃,不得不在客人面前假扮保姆。当台上儿媳在自己母亲的教育下知错认错,对“保姆”改口叫“妈”时,台下不少观众眼中都泛起了泪花。
“看到村里有年轻人不孝敬老人的现象,我们几个老姐妹商量了一下,排了这个戏,我们农民就是要演自己的身边事。”罗德芳说。
今年春节期间,“德祥文化大院”里还举办了一台充满乡村气息的“春晚”。腰鼓《欢聚一堂》、舞蹈《舞动中国》、唢呐独奏《峨山欢歌》等20多个节目,都是由当地村民自导自演。舞台是文化大院的主人文德祥自己搭建的,虽然条件比较简陋,但台下几百名观众却不时为村民演员情真意切的表演欢呼叫好。“农村医疗保险每人今年交多少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还有多少年?”在两个多小时的演出中,小河村村支书、村主任还两次上台与村民互动,就自拟的20道“小河村知识竞赛”题请村民抢答。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