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怀宏:在当下中国做一个好人,还可能吗?
发布日期:2015-08-06 17:17:45 来源:共识网 作者:何怀宏 编辑:胡擎银

    当代中国的道德重建,路在何方?

  受访嘉宾:何怀宏

  采访人:王淇

  何怀宏: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主要从事伦理学、人生哲学、社会史等领域的研究。翻译多部欧美伦理学、政治学经典,译文信实流畅,对国内人文与社会学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代表作《良心论──传统良知的社会转化》《世袭社会及其解体》《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类存在普世法则

  王淇:从良知论到底线伦理、新纲常,您一直致力于提出现代意义的道德规范。学者提出的规范如何才能成为社会共识,并落实到实践中?

  何怀宏:不同的人做不同的工作。学者做学术思想方面的工作,尝试提出一些他觉得可以成为共识的观点。这个过程可能是不断的,要依赖知识的训练,也要依赖直觉。他首先要考虑和论证有没有某种具备普遍性的共识,有没有我们生活中觉得是天经地义的东西?

  因为可能会有一些相对主义甚至虚无主义倾向的学者,他觉得世界上不会有什么普遍的东西。我觉得是有的,哪怕是想要否定这种普遍共识的人,他们也认可要讲道理。但我们为什么一定要通过说理来解决问题或影响人呢——至少希望如此?

  这就意味着我们其实有一些东西能够得到大部分人赞同的。要通过说理而不是暴力和欺诈来解决问题,这就是一个共识性的前提。

  为什么要靠讲道理而不是靠拳头、靠谎言来解决问题?为什么要尽量互相说服?那怕惩罚也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惩罚?学者说出理由来——我们都是比较平等的存在,你不能去压服别人。

  这其实已经隐含着一种道德含义了,也就是康德所说的"普遍立法",你要想一想它能不能成为所有人都这样做的行为准则,它能不能成为普遍的法则?我不希望别人伤害我、杀戮我、欺骗我、凌辱我,那么我也不应该这样对别人。这就包含了一种基于平等的普遍性。

  高考作文题:道德上和政治上的双重拔高

  王淇:学校教育方面,您好像比较关注语文课。语文教育如何在伦理重建中发挥作用?

  何怀宏:对,我现在对学校教育有几点感触。一是德智体不平衡,中国的教育始终太强调智力,德育往往政治化而不是真正的品德教育,体育好像变成附属科目,更不受重视。

  体育在国外许多国家是放在第一位的,尤其男孩子身体要健壮。智育也不如民国时。那时候很多大学者教师范、教小学,现在小学老师能是大学者么?可能的确有少数的很好,但再也不会像晚清乃至民初那样重心在下,许多最优秀的人才在乡土了。

  城市里是这样,农村就更糟。我一方面很同情乡村教师,待遇不好,就像有人说的:可能就比乞丐高一点;但另一方面,乡村教师的整体素质也远远不如以前。这就是为什么无论城乡择校都那么厉害。

  语文课是可以让孩子在学习文字的过程中养成道德意识的。不过现在的语文教育真是有问题。你看高考这个指挥棒,作文题水准怎么会是这样?!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就是拔高,道德上拔高,政治上拔高,精神上拔高。

  比如说有个作文题,父亲违反交规子女该不该电话报警。

  首先,这个题目对农村孩子不公平,他都没有这样的体验;

  其次,报警还是不报警,你让孩子怎么回答?高考那么重要的事情,孩子就要想出题人希望什么答案。似乎报警才是政治正确,说心里话就得不到好成绩,这不是让孩子为难吗?这本身就是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我不知道是不是有标准答案,最好没有。

  高考题作文题反映中等教育总体的水平,出题人怎么想会构成某种引导。所以要慎之又慎,尽量平实。

  公民社会:共和国最需要公民的道德,最需要好公民

  王淇:您刚才也提到学校德育课程是政治化的。那么能够引导孩子们真正确立起道德信念的德育课是怎么样的?

  何怀宏:小学德育的内容就是很基本的东西,比如说诚实、有同情心。最重要的一点,品德课教材的例证、故事最好不要和政治人物发生关系。普通人的例子就很好,不要动不动就和某个革命领袖、英雄人物联系起来,也不要那么多壮烈事迹。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