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晖:当"中国梦"遭遇"权贵资本主义"
发布日期:2015-09-29 15:42:09 来源:东方时政观察 作者:秦晖 编辑:胡擎银

  今天国际经济学界对中国认识千奇百怪,但荦荦大者不外乎三:其一曰"中国崩溃论",即认为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只是浮夸造成的假相,实际则是内部危机与全球化压力日益严重,难免崩溃。其二和其三都相反,认为中国经济创造了增长与繁荣的奇迹,但对此则按西方经济学两大阵营的传统学理形成两种相反的解释:古典自由经济学把"中国奇迹"归功于经济自由化或市场化的成功,而左派经济学或凯恩斯经济学则归功于"社会主义"或政府干预、管控的成功。

  我认为这三大主流认识都有严重偏差: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在全球化中应对自如是事实,"虚假论"、"崩溃论"不对。但这种增长,既不像偏左的论者那样可以解释为"政府成功",也不像偏右论者所言可以解释为"市场成功",更与所谓"市场与政府双重成功"的"北京共识"不相干。除了低工资低福利的传统优势外,中国更以"低人权"的"优势",人为压低四大要素(人力、土地、资金和非再生资源)价格,以不许讨价还价、限制乃至取消许多弱势者谈判权的办法"降低交易成本",以拒绝民主、压抑参与、漠视思想、鄙视信仰、蔑视公正、刺激物欲来促使人的能量集中于海市蜃楼式的单纯求富冲动,从而显示出无论自由市场国家还是福利国家都罕见的惊人竞争力,也使得无论采用"渐进"的还是"休克疗法"的民主转轨国家都瞠乎其后。

  当然如果不对外开放,这种冲动也不会有多大能耐。但是在全球化时代对外开放后,中国不像其他转轨国家受到"民主分家麻烦大,福利国家包袱多,工会吓跑投资者,农会赶走圈地客"的"拖累",便出现了空前快速的原始积累。而这种方式造成的危机,则靠外部资源(资本流入、商品输出)的增益来缓解,同时通过全球化把危机向外部稀释:在靠铁腕压住自己的内部矛盾而维持"稳定"的同时,"中国因素"却使他国的内部矛盾增加:大量资本流出、商品流入和产业结构变化,使发达国家百年来形成的劳资力量平衡趋于瓦解。民主国家(不仅欧美,连印度这种发展中民主国家亦然)的资本对本国的工会农会"惹不起躲得起",他们在中国式的"专制市场经济"国家找到了既无工会又无农会、没有讨厌的环保组织挑刺、只要搞定了官员就可以为所欲为、甚至连税都可以优免掉的投资乐园。同时依靠"低人权优势",大量中国廉价商品涌入各国,排挤了当地的相应产业。如此一进一出使各国劳工谈判实力面临崩溃,工会衰落,福利萎缩,移民、就业和公共财政陷入困境。不仅福利国家无法应付这种局面,自由市场国家也因无法与"血汗工厂"竞争而难以为继。

  于是,最近张五常便声称今天中国经济"比美国更自由",是"全球最好的制度",而世界的潮流将是"欧洲学美国,美国学中国"!

  其实谁都知道,今天中国不仅工农没有结社、谈判的自由,资本在连《产权法》都难产的情况下又有何自由可言,但是"低人权优势"的确使全球化中"中国的竞争"势不可挡,它既迫使福利国家降低福利水平,也迫使自由国家重树贸易壁垒,还使得不发达国家在吸纳资金、获得资源等方面面临更大困难。

  吊诡的是,在此种趋势尚属初显的今天,他们各方都力图以"中国的成功"来证明各自的理论:中国经济的非自由色彩令左派欣赏,而它的非福利色彩则令右派欣赏,同时它又以穷国快速发展的形象令第三世界艳羡。于是本来对现代左派和右派、对福利国家和自由国家、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构成严重挑战的中国,却同时受到上述各方的称赞。

  然而他们还能称赞多久?由于上述"中国优势"不可复制(没有中国式的铁腕,任何国家无论左派还是右派执政,实行自由市场政策还是凯恩斯式的乃至社会民主的政策,都不可能这样来搞原始积累),而"中国挑战"又客观存在而且不可回避地日益严重,各方的对华关系长远地看能乐观吗?

  中外规则的碰撞 实际上,全球化中的中西(乃至中外)规则"碰撞"已经日益昭示了其中的实质:

  一方面外资入华后引起对比。中国不少人指出:就重视劳工权益而言,国内如今是欧美资企业最好,东亚(日韩)资就较差,港台企业更差,而国内企业,包括私企与非垄断部门的国企在内最差。以地区论,尽管珠三角等开放地区的"血汗工厂"已经令人触目惊心,由于当地相对开放,人们也议论最多,但事实上劳工权益最差的恐怕还是内地企业:内地的"夺命矿山"有甚于深圳的"断指工厂",而深圳的"工棚现象"其实比国外的slum已经更不人道而且引起了诸多议论,然而内地很多单位不但不允许农民工自建陋房(我国颇有人以此自豪,谓之"中国没有贫民窟",但他们却缄口不言:那么农民工住哪儿?),而且连"工棚"都不提供,而是任其露宿街头!许多欧美外资本来就是规避本国劳工权利而跑到"低人权"的中国,但民主福利国家的长期"社会主义传统"仍然使其初入时诸多"不习惯",不习惯于如此对待劳工,不习惯于如此巴结官府,甚至有劳工维权、外资企方已答应条件、而官府却以破坏"招商引资"大计而出面弹压的。但久而久之,这些欧美外资有的也入乡随俗,学会了镇压劳工,学会了"搞定"官府。以至于回到本国已经无法适应,只能"扎根"中国,而我们的传媒则宣传为"不但留住了'资',而且留住了心!"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