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智库人士罗天昊的一纸奇文《别让李嘉诚跑了》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该文之文理逻辑似不值一驳,但它所映射的问题却值得深思。正如作者在最近的回应中所说,此文的风行非其本人所能,“而是时势与人心的大势所致”。而时势与人心又是最可玩味的东西,当下中国的人心与时势究竟何如?恐怕是仁者见山,智者见水了。
一、“恩主心态”是一种陈旧的权力逻辑
吴文一个基本的立场和观点就是要“摧毁地产霸权”,我不知道“地产霸权”这个概念是否是作者首创,或者具有某种指桑骂槐的隐喻在其中,但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概念。如果这种霸权是一种真实的存在,以李嘉诚之豪盛,何至惊忧在侧,乃至“不寒而栗”?
众所周知,地产行业牵涉众多,特别是对土地资源的完全依赖,其与权力的亲近几乎是一种符合逻辑的事实,但考虑到无论是香港还是内地,政府都是土地唯一或者最终的提供和控制者,这与其说是一种霸权不如说是一种无奈。吴文也承认:“众所周知,在中国,地产行业与权力走的很近,没有权力资源,是无法做地产生意的。”
但作者随机由此得出推论:“地产的财富,并非完全来自彻底的市场经济,那就不能想走就走。”
一方面大声疾呼要“破除地产霸权”,另一方面又要“不能想走就走”,作者意欲何为?
其实,地产行业的境遇不过是当代中国政商生态的一个缩影,当然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缩影。这种视企业家为猪豚牛马,召之即来,来之则留的心态我们也并不陌生,它源自于那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陈旧逻辑:天下是我的,权力是我的,财富自然也是我,穷才是你的天命,富则是对你的恩赐。既然是恩赐,就要有一种感恩之心,危难之际更勇于勤王,乃至不惜身家性命才是本分。
这一逻辑在吴文中表达地淋漓尽致:
“就官方感受而言,在中国经济紧张时刻,李嘉诚不顾中央此前对其在基础设施,港口、地产等领域的大力扶持,抛中国于不顾,不停抛售,严重影响大陆信心,造成悲观情绪蔓延,可谓已失道义......没有权力的扶助和勾兑,哪里来的机会?”
可悲的是,这一逻辑并非这位智库人士所独有,权威媒体的解读中也坦言:
“好的时候同享福,遇到困难却不能共度难关,这在观感上确实让一些人觉得有点说不过去。”
区别只是“观感”代替了吴文的“官感”,其中意味,似有不可言传之精妙。
二、“善待资本”和“尊重劳动”是改革开放的两大主题
尽管这种“权力逻辑”在某些领域依然顽强存在,但时代已经不同了,这已是一个经济繁荣靠资本活力、靠劳动创造,而不是靠权力恩赐的时代。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主题和成就,一言而蔽之,那就是“善待资本”和“尊重劳动”。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引用威廉·配第的名言“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毫无疑问,资本与劳动结合是社会生产的有力推动,在可以预见的历史阶段中这甚至是生产进行的基本条件,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好处千条万条,最根本一条还是实现了这种结合。
作为回报,中国也实现了经济的腾飞,包括民营经济的发展,社会就业的扩大,人们的生活的提高等,当然还有不应忽视的一条:国有经济生存环境的改善。试问:假如没有众多民营经济雨后春笋般的蓬勃发展和群蜂采蜜式的价值创造,那些垄断企业的巨额利润从何而来?抄表工的工作真的可以创造出与其收入相称的价值吗?假如没有社会资本的几次输血,它们今天是否依然存在?
当然,劳动和资本之间也存在着此起彼伏的矛盾和争斗,吴文为此提出“抑制资本,扶持平民”的观点,并建议自香港开刀,因为此地豪族尚未盘根错节,并自信“有权力之利剑,踏平香港各个山头,可谓易如反掌”。
我们不能不承认,吴文的豪言并非呓语,的确,打碎一个花瓶要比制造它容易地多。这也让人们看到,权力的任性是多么可怕,“将权力关进笼子里”又是多么的必要!
实际上,劳动和资本之间虽有矛盾,但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也使其具有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如果没有权力介入形成所谓的“权贵资本”,一枝独大的情况根本不可能长期存在。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