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婚礼从什么时候开始又黄又暴力?
发布日期:2015-11-10 21:56:21 来源:凤凰新闻客户端 作者: 编辑:胡擎银

  10月31日,山东滕州一位新娘子刚下婚车,就被迎亲的几个伴郎在嬉闹中扔到半空,但掉下来时愣是没接住,结果新娘当场后脑勺着地,昏迷不醒;而在前一天,安徽安庆,一名男子在新婚之夜被亲友逼着穿上情趣内衣,在皮带的驱赶下进商场乞讨游戏币,并玩起了多种游戏……

  今天类似新闻在网上已不新鲜,在中国很多地方,闹洞房已经演化成单纯以挑逗和侮辱新婚夫妇为乐的“闹婚”,经常因闹得太过,给新人和双方亲友都带来不愉快,甚至引发悲剧。

  《中国青年报》曾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79.2%的受访者都曾经历过“闹洞房”,60.9%的受访者直言并不喜欢“闹洞房”婚俗。既然不喜欢,为什么“闹婚”引发的悲剧还在不停上演?

  如今的“闹婚”多是从传统习俗里继承来的

  婚礼上本来是借“闹”来营造喜庆的氛围。不过“闹”的仪式在出现不久就变了味,演变成以助兴为名的集体狂欢,对新郎、新娘极尽侮辱。今天的“婚闹”,很多正是从传统习俗中继承而来的。

  首先是“听房”。在新婚之夜偷听新人房事,最早记载于《汉书》上:“新婚之夕,于窗外窃听新夫妇言语及其动止,以为笑乐。”如今,不少地区仍保留这一习俗。

  “听房”算是文明的,“闹房”才是重头戏。南朝刘宋以来有“新婚三天无大小”的说法。婚后第二天,人们毫无顾忌地询问新娘昨晚洞房之事,话语不堪入耳,倘若新娘羞于回答,则被鞭子抽打,或被倒挂起来。这种粗俗怪诞的作法,不仅禁而不止,反而历代相传,衍流成俗,还被冠以调教新妇的名义,即意在驱除新娘作为少女的娇羞,促使她完成角色转换,适应婆家这一新环境。如今在一些地区更是以此强迫新郎新娘当众表演涉性举动,甚至一些新娘还会遭到陌生人的“咸猪手”。

  新郎也跑不了,古代闹房即有“弄婿”一项,多见于北方游牧民族。唐代《酉阳杂俎》曾记载:“婿拜阁日,妇家亲宾妇女毕集,各以杖打婿为戏乐”,男子要忍受棒打戏闹以证明能力。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地区保留这一习俗,2014年10月,一位太原的小伙子在迎亲过程中就被朋友多次猛打,气管断裂,在昏迷多日后离开了人世。

  在一些地区,闹洞房的对象首先是公公,将公公戴高帽,涂成大花脸,扮作“扒灰佬”游街,甚至强迫其背着新娘到处走,供人起哄取笑。如果公公不在世,闹婚者的目标则转移至新郎的叔伯,甚至兄弟。

  闹完新娘闹伴娘,是演变到现代才有的“伪婚俗”。闹事者兴起之至,嫌气氛不够,对伴娘也不放过,动手动脚,乃至非礼,使伴娘羞愤难当,甚至造成悲剧。2013年10月,山东泰安16岁伴娘被扒光猥亵的事件引起了社会关注,事发后新娘在网上发帖称,伴娘遭扒衣是泰安习俗,而且事前也跟伴娘说过。

  “闹洞房”显然不是什么令新郎新娘愉悦的事情,可它又是怎么出现在婚礼习俗中的呢?

  关于闹洞房的来历,中国民间有两种说法:一是驱邪避灾,请客人们在洞房里嬉戏说笑,用笑声驱走邪鬼;二是认为闹房首先在北方出现,而且开始时主要是新郎,这与北方民族的生活习性有关,他们以狩猎和游牧为生活手段,使得男子十分剽悍和勇健,在新婚时忍受棒打可以证明一个男人是合格的大丈夫。

  此外,由于过去的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双方婚前甚至都没见过面,为了让新娘和男方家庭尽快熟悉起来,所以有了这些“闹”的仪式。

  从汉代开始,“闹洞房”就成为了社会问题

  “闹洞房”这一习俗出现没多少年,就已经成为社会问题。西汉名士仲长统在《易言》中叙述当时闹房之陋俗时就批评“宣淫词于广众之中。显阴私于族亲之间的闹房之俗‘污风诡俗’。其结果足以‘生淫长奸’莫此之甚,不可不断也。”《风俗通》也记载:“汝南张妙会杜士,士家娶妇,酒后成戏,张妙缚杜士,捶二十下,又悬足指,士遂至死。”闹新房甚至闹出了人命,可见在当时普遍和严重的程度。

  到了唐代,民间结婚闹洞房的习俗更为盛行。《旧唐书》记载,太极元年(公元712年)左司郎中唐绍给皇帝上疏谈士庶婚姻迎亲时风俗说,当时障车戏妇之人能“遮拥道路”,索要利市,发放利市一项花费竟以“万计”,数量超过聘财,就可见当时此风气之盛。所以,唐绍认为此风俗“既亏名教,实蠹风酞,违紊礼经,须加节制。望请婚姻家障车者,并须禁断。”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