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杰:当官的难处
发布日期:2014-03-22 15:27:23 来源:大公网 作者: 编辑:

   为了解清代陕甘“回乱”,在读完《心灵史》之后,我找来了《钦定兰州纪略》《钦定石峰堡纪略》。

  前者是回民精英作家张承志为哲合忍耶教派所写的代表作,站在起事回民中一个教派的立场;后者则是清朝皇帝乾隆的作品,代表清政府立场,收录了大量当时有关哲合忍耶教派起事造反的奏稿、上谕,非常厚。

  在这场平乱战争的公文往来和皇帝御批中,我意外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在清廷当官,有当官的难处,尤其是当大官。至少有三大难处:

  (一)第一难:必须永远“无能”

  在《钦定石峰堡纪略》开头“臣等谨案”中,就有了断语:“封疆大吏其初既经理乖方,迨孽党蔓延,复不能仰承指示讯合机宜,致阱兽釜鱼暂稽旦夕。皇上乃特命重臣,密授方略,云罗四合,飞走路穷,扫穴焚巢,西陲大定……”后面大段大段肉麻得太过分,恕我不抄,有兴趣者可自行参阅。

  简单说,其实只有一个意思:大臣们都是饭桶,只有皇上他老人家长了眼睛,上天入地、文武全才、千秋万代、一统江湖。

  大臣们的马屁已经拍得够狠的了,乾隆皇帝还嫌不够,抬起笔,给自己拍了起来。他写了这么一首诗(据说乾隆一人写的诗就超过四万首,要超过《全唐诗》了,这两部书当然不能例外):

  狂回倡新教,潢池煽孽氛。

  绿旗兵多懦,是用遣重臣。

  巴图鲁侍卫,速领扫边尘。

  此地发京兵,健锐火器军。

  统之以宿将,威名天下闻。

  虽彼小妖魔,何足称敌人。

  肆掠其罪重,迅靖期安民。

  福康安先至,旗鼓乃一新。

  ……

  福康安是谁呢?乾隆曾言“朕之待福康安,不啻如家人父子,恩信实倍寻常”。

  表扬福康安“威名天下闻”,就是表扬自己啊!

  乾隆还怕这样的表扬不够赤裸裸,在诗中还加入了备注:总督李侍尧“虽屡经杀贼,并歼毙贼目田五等,而不早赴军营督剿”,“提督刚塔不严筹邀截”,福康安一到,“即命传旨将李侍尧革职,戴罪军前效力,刚塔革职拿问。”

  很明显,总督李侍尧不可谓不尽力,接报就出发了,天天在前线写报告,提督刚塔甚至还负伤了。而且,石峰堡据说也才小几千人而已,怎能挡得住大兵?但是,不说你们无能,怎么说明乾隆视为儿子的福康安才盖天下呢?

  这个大黑锅,总督、提督不背,谁背?

  (二)第二难:不能真“无能”

  要无能,但不能真无能。这实在是清廷当官的秘钥。总督李侍尧就差点火候,要说他被处罚是冤枉,也不绝对。

  在最开始,李侍尧的奏折中有一段说:接报回民滋事,派参将等去查办,“臣查甘省自前年剿捕逆回大加惩创之后,经臣随事整顿,有犯必惩,各处回民无不畏惧天威,守分安业。臣去年查阅营伍,所过河州、固原等处地方,留心察看回众情形,均极宁谧,似不应有聚众为匪之事。……臣即带同臬司陈步瀛前往该处察看筹办。”

  回民已有异动,李侍尧竟仍相信自己去年所见“极宁谧”“不应有聚众为匪之事”。深入虎穴,啥也没看见。这就是无能了。

  这种无能,会被载入史册,会被皇帝编为书籍,永远传下去,让后人鉴赏、评头论足。这官,不好当。尤其碰上一个爱把大臣奏折公开发行的皇帝。当然,今天恐怕会好一点。

  好在,这种无能,不是很可怕,因为皇帝也未必能到哪里去。比如,就在这个奏折同一天,报上来的还有提督刚塔等的回民闹事奏折,掌握信息最多的乾隆也只是批示说:“勉为之。料不如撒拉尔之滋事。”显然并没有引起警觉。

  (三)第三难:经得住皇帝嫉妒

  前面说到。在专制朝廷中,基本逻辑是大臣永远是一群饭桶,只有皇帝上天入地、文武全才、千秋万代、一统江湖。

  果然,乾隆就骂将起来。我注意到的是是两个句子:“刚塔武夫无知”,“毕沅书生之见”。说他们都“不能”,肯定解决不了事情。

  刚塔是提督,武将。乾隆先说他无知。

  毕沅是陕西巡抚,文臣。他本不在回民起事地,为什么挨骂呢?

  在甘肃起事回民“四出攻犯隆德县、静宁州、通渭县、伏羌县城,肆行抢掠,贼势遂致蔓延”之后,隔壁省的毕沅“恐秦陇煽动,不可收拾”,因为西安离事发地不远,奏请“于各处要隘分兵堵塞,使其无路奔窜。”

  看到这样的奏折,皇帝当场就骂人了,而且还把这骂人亲自写成文章《迟速论》(有太祖之风,呵呵),放在本书开头,乾隆同学这样骂道:“毕沅书生之见,未娴军旅”,“如汝所筹,虽十万兵不敷用,又将何以灭贼乎?”“朕谓用兵在扼其要而折其峰,苟不歼厥渠魁,东西抵御何益?”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