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难散易,中国人的财富已处于危险境地
发布日期:2015-04-29 15:52:50 来源:联合早报 作者: 编辑:陈峥

   中国人今天这样富有,在历史上都不多见。但如果不能摒除暴发户心态,虚心了解新环境、学习新知识,中国的财富持有者,大有可能主动或被动地把原应几代人所拥有的财富,在自己这一代就消耗殆尽。

  中国A股在2014年吸引了无数眼球。自8月以来,上证指数大涨48%,日交易量数度突破万亿元人民币大关。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股票市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去年10月曾预测,中国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无论其算法是否合理,中国人变得越来越富,已是事实。

  整个世界感受到中国有钱,只不过是最近五六年的事。

  从租客到房东,从买名牌到买品牌,从考奖学金留学到捐钱给英美著名大学,中国人不断增长的购买力,实实在在地让世界有了切身体会,甚至是“切肤之痛”。

  然而很少人意识到,中国人的财富已经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

  成熟社会有产者配置资产的方法,基本有以下几种(不包括做生意):房地产、基金、股票、保险、贵重物品(珠宝、手表、贵金属、艺术品等)、金融衍生品(期货、凭单等)及银行存款。

  几乎人人都懂得“不把全部鸡蛋放在一个筐子里”,或是“投资回报有高低,回报越高,风险就越高”的道理。在把资产进行合理配置并得到合理回报(有时甚至会有意外收获)后,大部分有产者的生活与消费方式不会发生突变,只会随着财富的增加,理性地逐渐提高生活水平。

  当然,成熟社会的经济发展速度也较平缓,财富暴涨的可能性较低。

  中国则不然。中国经济过去30多年是高速增长的。在整体向上的态势中,胆大者往往能获取更大收益。

  中国的许多财富神话,都明显可以看到“拼一把”的投机影子。拼得过,荣华富贵;拼不过,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于是,“淘”与“炒”就成了一般中国人的投资者理念。“淘”是中国收藏界的术语,从不懂行的人手里低价“淘”到具有高价值的珍品叫“捡漏儿”,转手就能赚大钱。如今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电商巨擎就叫“淘宝”,可见投机心理在中国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淘”是从沙里淘金,难度与辛苦可想而知。“炒”就可怕了:听说什么赚钱,所有人就一窝蜂地跳进去,根本不管懂不懂,情况如何,环境怎样。总之大家都在炒,我就跟着炒。

  于是炒楼炒股炒金炒汇,乃至炒绿豆炒大蒜炒盐……如果金融投资只知道跟风炒作,寄望于短线赚大钱,实在与赌博无异。

  当然,中国金融保险行业发展不完善,股市靠“概念”,保险靠“蒙骗”,有产者缺乏稳定可靠的资产配置工具,也是客观事实。

  中国市场经济从无到有,30多年来百业俱兴,民众消费能力成倍提高。在此期间的“淘”与“炒”,都有可能收取可观回报。中国社会现今的有产者,大多享受到了高效回报的饕宴。

  成功者往往会习惯性地重复自己,而这样的“成功经验”,很可能给中国有产者带来极大危机。

  首先,中国改革开放前30年的发展历程及特定市场环境无法复制。高效“创富”的机会窗口已经关闭。

  其次,世界产业发展进入工业4.0阶段,智能化生产加上互联网与物联网的无缝衔接,个性化制造与精准投放将使世界变得更加多元,潮流与趋势的变化将更加快速与难以捉摸,产业的兴衰周期规律可能发生本质性的颠覆。

  凭借从过去中国独特的市场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来应对未来快速变化的世界经济形势,无异于缘木求鱼、刻舟求剑。

  再次,作为成熟的经济体,中国必然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

  中国有产者走出国门后,面对的是比他们金融经验更加丰富的国际投资人,参与的是由对方制定规则的游戏,加之长期以来在中国式话语环境中,所形成的对外部世界种种片面甚至是错误的认识,想要复制“拼一把”的“成功经验”,只会给投资带来巨大风险。

  就像近几年风风火火的海外置产运动。

  中国的房东在拥有了海外房产时,才知道“税”不得不交,“费”必须得给。买房子挺容易,要卖时才发现怎么降价也没人接手。这时才真正明白房地产投资并不是“买了房子等涨价”这么简单。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