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回”字文章,让人才成为乡村内生动力
发布日期:2022-02-22 10:18:16 来源:红网 作者:李泽浩 编辑:藤井树

  近日,人民日报报道了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返乡创业大学生熊炜。他以参与合作的方式种植多肉植物,为村集体带来分红5万元收入,带动7名村民稳定就业。汉滨区通过引回929名大学生,带领5312户17960人在产业链上稳定增收。

  大学生群体在乡村振兴这方大舞台上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各地争抢的“香饽饽”。浙江省出台大学生从事现代农业创业,补贴10万元政策,给予就业者连续3年,每年1万就业补贴的政策。江苏省泗阳县财政补贴2000万,对返乡创业大学生村官实行“一次授信、两年有效、随用随贷”的政策。广东省海丰县推出“海纳英才”人才计划,按学历层次进行梯度补贴,力求将人才引到乡村振兴前沿阵地。

  不管是政策、补贴,还是开辟“绿色通道”,一场伟大的充分发挥人才和科技资本要素,赋能乡村焕发新活力的历史变革正在热火朝天上演,返乡大学生也必将紧跟历史步伐,见证乡村振兴结出累累硕果。然而,诸如多地公费师范生违约、虚构项目骗取各项补贴以及出工不出力等乱象屡见报端。给各地造成人物财以及中长远规划的损失,远非“引不进”所能出其右的。对“人才”自身职业发展规划和认知伤害,也同样不容忽视。

  到底外来和尚会念经,还是经难念?事实上,一味攀“高”结“贵”,往往适得其反。当前,外引人才,既面临着增加财政负担、水土不服、“开盲盒”现象,还面临随着合同到期“人走政息”等困境。埃尔德说过,人总是生活在由亲戚和朋友所构成的社会关系网中。外出求学或务工的返乡大学生与故乡血脉相通,无论是生活、语言交流和饮食习惯上都更容易融合,他们心里眷恋家乡、牵挂亲人,也怀有建设家乡的抱负。从这些方面来说,返乡大学生应当作为大学生引进的首选,人才亦然。学者薛肖飞也认为,引导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是解决新农村建设主体缺失、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促进城乡人才流动的可行途径。如何在引回大学生中,做足“回”的文章,迈过“人才关”,关系着农村改革发展的成效。

  一幢幢白墙黛瓦小院点缀青山绿水间,一条条水泥小路蜿蜒绵长,一派派田园风光诗情画意……这是多少人抹不去的乡愁。从“乡愁牌”“乡情牌”出发的人才引回政策,才能真正走进心坎,化为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笔者认为有必要提高返乡大学生在人才引进计划中的招录比例和优先级别。大学生返乡发展的动力既由情感、偏好等感性诱因所提供,也受到义务、责任等理性因素影响。除解决子女入学、老人照顾、看病就医、住房租房和权益维护等基础保障外,还应并举“事业牌”“资源牌”,拿出“好位子”,搭设“好台子”,在党政、专技、管理、业务、售后以及新乡贤等多方面合理补充“血液”,让英雄有用武之地。做好靠前服务,推进物流、人力、场地和政策等资源要素的匹配、衔接和整合,为返乡“凤”专心“下蛋”了却后顾之忧。

  值得注意的是,能不能聚焦返乡大学生诉求,解决痛点,直接反映 “求贤若渴”是否真的“渴”?环视当下,不难发现政策背后存在的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缺乏行之有效的人才引进渠道,很多大学生投“乡”无“门”,比如当前各地出台一系列鼓励和保障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政策,但很多政策在大学生中的知情度不高;缺乏科学完善的人岗匹配机制,不少用人单位仍存在“拍脑袋”招人的弊病,没有充分调研市场需求,供需信息不对称,导致条件符合的不想进,想进的又够不着,比如个别单位偏爱法学、汉语言等文科专业,而个别专业却无人问津;此外,诸如唯名校、唯学历、唯年龄的用人导向偏差,也闹出了不少因“高攀不上”而无人报名的笑话。

  毋庸赘述,做好“回”字文章,仅仅解决难点、痛点远远不够,人才政策是一项中长期规划,比起“及时雨”“一阵风”,我们更需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雨露甘霖。应头脑清醒地认识到:引回是手段,不是目的。既要能理性看待“虚高”的“人才价格”,在抛出“橄榄枝”的同时,也要能有勇气抛出“紧箍咒”,让返乡大学生在签署合同时,既知道享有的“权利”,也能明确应尽的“义务”“责任”和违约后果。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