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业化视角解读经济特区创造的奇迹
发布日期:2020-09-15 16:11:12 来源:深圳特区报 作者:周国和 编辑:藤井树

  近日,由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主办,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办公室承办的“庆祝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理论座谈会暨《中国经济特区四十年工业化道路》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广东省社会科学中心举行。广东社科界专家学者40余人参加会议,大家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对经济特区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围绕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年来的重大实践问题和重大理论问题以及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最新的研究成果《中国经济特区四十年工业化道路》开展研讨。

  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党中央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推动经济特区建设的纲领性政策文件,为新时代特区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加强对特区建设重大问题的研究,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掌握特区研究话语权,加强特区理论支撑,为特区建设作出更大贡献,是新时代社科界的重要使命担当。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一直注重经济特区研究,充分挖掘和利用特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丰富实践这个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富矿”,把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的关怀化作研究动力,推出了一批批高质量研究成果。

  《中国经济特区四十年工业化道路》是该院为庆祝中国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而提前谋划立项,精心撰写打磨的一部学术专著,由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郭跃文和副院长向晓梅担任课题组组长,课题组成员由该院经济研究所、企业研究所、财政金融所和港澳台研究中心的20余位中青年专家学者组成。

  该书循学术专著撰写之规范,由课题组组长统筹谋划、顶层设计,再由核心团队骨干成员详细梳理文献,精心研究确定本书的研究思路、框架、理论体系。全书由绪论和九章共十个部分组成,从工业化的视角来解读中国经济特区持续高增长之谜,结合开放型经济下中国经济特区的工业化实践,提出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工业化深化理论,构建依托生产要素、国际国内市场、产业和创新体系、特区创新文化等四个因素耦合作用的经济特区竞争优势钻石模型;同时以此为主线,从对外贸易、产业升级、科技创新、金融支撑、城市群建设、海洋空间拓展等角度,对经济特区工业化深化的阶段特征、动力机制和发展路径进行全方位阐述。

  全书以深圳经济特区为实证研究样本,展开多层面的实证分析,多角度对深圳工业化发展历程作了研究,分析资料翔实,集中展现了以深圳为代表的中国经济特区工业化的历史画卷。研究既提炼升华了经济特区建设的一般规律,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又为中国经济特区未来发展特别是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提供了学理支持,更有助于为全球后发地区实现赶超提供“中国经验”。

  该书最大的理论贡献与理论创新是在国内外现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成果之上,结合中国问题和中国经济特区实践,在理论上做了四点推进:

  第一,发展了现有的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尝试性提出了一个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演化的分析框架,形成了优势演化支撑工业化深化的理论假设,以及分析了不同阶段的演化路径和约束条件。区分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不同的竞争优势。拓展了现有竞争优势钻石模型,将全球市场拓展、全球资源配置、地域文化因素引入到钻石模型之中,使之更适用于分析发展中国家和开放型经济体。

  第二,发展了工业化理论。从纵横两个维度解读了开放经济体的工业化过程,体现了工业化动力机制更迭与工业化内涵不断丰富的工业化深化路径。纵向维度是参与全球分工的优势演变,横向维度是工业化进程中的系统性经济社会变迁,包括贸易结构、企业创新、产业结构、金融体系、城市化等等。开放经济体下的工业化启动和深化进程,是横纵两个方面相互作用、互为支撑、相互强化的过程。此外,文化通过影响竞争优势的演化形成,在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第三,引入市场、政府和文化因素,阐述了阻碍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顺利演化的约束机制,解释了为什么全球化时代会在大多数国家出现过早去工业化的危险,为发展中国家破解工业化道路上的“双重挤压”、应对过早去工业化风险提供了理论指引。

  第四,主要以深圳为例,对经济特区工业化深化过程中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演化进行了多角度实证分析,丰富发展了工业化的“中国方案”与中国特区理论。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