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态城市发展升级
发布日期:2020-07-08 16:50:25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李军洋 编辑:藤井树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城市的发展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对城市的认知和定位,更取决于城市的规划和建设理念。随着全球城市化加速发展和城市病日益突出,以广义的生态理论视角,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生态型社会,以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态城市发展升级,成为一个时代命题。

  首先,“生态城市”与普通意义上的现代城市相比,有着本质的不同。生态城市中的“生态”,已不再是单纯生物学的含义,而是综合的、整体的概念,已经远远超出了纯自然层面上的生态。第一,深刻把握绿色治理理念与生态城市的实质内涵。要摸清绿色治理的核心概念、要素与问题,探索建立起绿色治理理念的机制。将绿色治理机制建设工作列为绿色治理工作的首要任务。第二,要充分把握美丽宜居生态城市建设要求。将绿色治理理念与生态城市相融合。坚持突出生态城市形态,山水与城市交织,自然与繁华共生,让绿色渗透到城市的每个角落,城市与森林田园融合在一起,城在园中、城园相融;重塑大美形态筑“景”,既有自然景观的意境,也有人文景观的精彩,既有一砖一瓦的精致,也有大地景观的震撼,处处皆景、景城合一;此外,还要深挖城市文化的底蕴,大力传承城市文脉,将文化融入到生态城市的建设中。第三,以“两山”理论为指引,正确把握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的关系。创新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低碳城市建设路径,正确处理治理与发展的关系,将绿色治理理念与城市发展结合起来,推动绿色化、低碳化的技术创新和传统产业交叉融合升级,支持生态建筑业、生态交通业、生态制造业等转型升级,同时积极开拓城市新业态。

  其次,完善生态发展制度体系,构建城市生态型政府。推动生态城市发展升级,要从制度上和执政能力上,解决经济与环境发展的整体性、长期性与可持续性的问题,从生态社会发展全周期的角度,建立生态型政府。第一,完善生态发展相关的制度化设计。包括:完善绿色生产制度设计,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将环境保护成本纳入价格,促进绿色技术、工艺和产品的生产,并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完善绿色制度设计,让绿色成为新的消费导向;完善绿色金融制度设计,提高金融服务经济系统的能力;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常态化的监管体系,以倒逼机制保障生态城市发展得到更好实施。第二,要不断完善生态化发展工作机制。将生态城市发展升级的指标和计划目标,纳入政府执政考核体系,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各部门组织职责明确,责任、措施和投入三到位,形成分级管理、部门协调、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建立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建设、保护绩效评价体系,完善相关制度和技术手段,健全监督制约机制。第三,发挥协同效应,建立社会组织参与生态型城市政府的多元共建格局。社会组织的活跃程度,是城市活力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体现。生态型政府需要和社会组织建立常态化、开放化的对接机制,加强建立社会协同治理关系;将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协商制度化;通过制度性规定,形成实质性落地,构建和不断完善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接口设计。第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生态城市发展升级的重要条件。加快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和执政水平,实施智慧型城市管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大数据,整合分析城市运行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以实现生态城市发展升级的决策精确化和措施高效化,从而协力政府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健康社会发展。

  再次,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城市科学规划布局,实现生态城市健康运行常态化。生态城市发展的一个关键,是要通过各种城市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有机结合与融合,实现各个区域、各种单元、各种基础设施在功能上的互补。第一,眼光不能局限于城市本身,需要建立城乡“共建、共生、共荣”生态融合体。城乡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发展的,生态城市科学规划方面,需要按城乡结合、工农结合、方便生产、便利生活为原则,构建城乡融合的空间结构,使城市与乡村在空间上有机融合及在功能上优势互补。第二,合理划分生态功能区。着眼于远期发展与生态潜在功能的开发,统筹兼顾、综合部署,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承载力,把人居环境和自然生态保护放在首要位置。在生态功能区划中既要避免各类经济活动对居民造成的不良影响,以及工业、生活污染对居民身体健康的威胁,同时也要保证工业区、商业区与居住区的适当联系以及居民娱乐、休闲等生活需求。生态功能的区划应遵循突出主导功能与兼顾其他功能相结合的原则,实现多种功能并存。在将功能合理地段组合成为完整区域的同时,结合考虑生态服务功能类型,既照顾不同地段的差异性,又兼顾各地段间的连接性和相对一致性。比如:推进“社区+生活圈+商业圈”生态圈的形成,最大限度降低不合理的流动性,避免进一步加重加大城市病。第三,以生态优先产业化发展为城市布局的重要抓手,确保经济与环境的良性循环。注重产业生态链的打造和上下游产业分工协作、转移的规划,同时还要改善、调整旧城市的不合理布局,加强新城市生态化布局,将提升城市的人居生态环境质量、升级经济产业结构、防治城市污染源,作为生态规划的重要举措。

  最后,培育以绿色低碳发展为方向的城市新业态,打造生态产业竞争力,为生态城市经济繁荣提供新动能。第一,生态城市要求的产业必须是符合绿色低碳发展的业态。坚持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方向,发挥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价值。促进传统经济向高效可持续的生态经济转型,促进产业结构向绿色低碳化的生态产业升级,促进生产、生活方式向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生态生产、绿色消费转型。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推行绿色消费是城市生态化进程中的重要措施之一,充分发挥政府在绿色消费中的导向作用与示范作用,引导消费者改变传统消费模式。绿色消费包括: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废弃物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以及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向崇尚自然、追求健康的方向转变,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政府还可以制定一系列促进绿色消费的政策、制度以及监督、激励机制,鼓励服务企业开发、生产、引进绿色产品,不断扩大绿色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等积极措施。第二,着重打造“第二产业+生态模式”转型升级,以生态思想优化提升第二产业,实现新动能。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把绿色发展作为动力来源,着重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建筑、生态交通、生态能源等,利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综合利用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推进产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向生态产业转型。通过城市第二产业生态化发展,培育产业新业态,成为未来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第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生态文化、生态旅游、生态教育、生态金融、生态物流、生态供给为基因的生态服务业。通过加强第三产业的引领作用,不仅推动城市的循环经济建设,实现城市生活领域的节能减排,还可以影响改变人们在城市中的生活消费方式,为城市生态化发展升级,让生态城市更具魅力、竞争力和生命力。

  城市的发展是人追求自身发展的空间反映,也是人与自然关系或人类文明在空间上的映射。生态城市的发展升级,离不开生态发展制度完善和生态型政府建设;实现生态城市的健康运行,需要绿色理念融入科学布局,以绿色低碳发展为方向,为生态城市可持续性的经济繁荣,打造以生态产业为核心的竞争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是一场深刻的变革,也是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特别是当前我国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城市现代化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升级,通过生态城市建设才能最大限度地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为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国际生态经济协会)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