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都市圈具有“六个优化”的鲜明特征
发布日期:2024-01-09 16:49:46 来源:深圳特区报 作者:龚晓峰 编辑:藤井树

  提要

  “一主两副一极”的发展格局,再辅以“四轴”支撑的区域空间骨架,形成了深圳都市圈主次分明、功能互补、内外协同、资源共享的高质量发展空间布局,有利于打造宜业宜居宜游宜创的深圳都市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近期,广东省政府印发五大都市圈发展规划,其中之一是《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要增强深圳中心城市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提升东莞、惠州副中心发展能级,高水平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增长极,形成“一主两副一极四轴”的都市圈总体发展布局,实现中心引领、轴带支撑、协同联动。

  笔者认为,《规划》的出台,有利于“六个优化”,是贯彻落实新时期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举措,将全面助力深圳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优化空间布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深圳都市圈中,惠州面积最大,为1.13万平方公里;东莞、深圳分别为2460平方公里、1997平方公里;深汕合作区面积为468.3平方公里。《规划》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高效利用土地资源空间,推动区域内差异化协调发展。深圳主中心将着力促进都市核心区扩容提质,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提升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水平,引领带动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东莞副中心立足“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定位,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地、联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城市、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先进制造之都。惠州副中心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建设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增长极创新建设区域协调发展合作范例,集聚和传递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能级。“一主两副一极”的发展格局,再辅以“四轴”支撑的区域空间骨架,形成了深圳都市圈主次分明、功能互补、内外协同、资源共享的高质量发展空间布局,有利于打造宜业宜居宜游宜创的深圳都市圈。

  优化产业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重点领域提前布局,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既巩固传统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又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工业是立国之基,产业是经济的命脉,其合理分工布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众所周知,从现代产业分工和产业链拓展趋势以及国际著名湾区的实践来看,仅仅在一个城市很难完成完整的产业链布局,必须联合周边城市形成有机整体,实现合理分工协作,形成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同时也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同质化无序竞争。《规划》在相关地区现有产业优势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专业化分工协作,完善上下游产业链条,共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共同打造世界科技和制造业中心。比如,深圳重点是加快建设具有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要求,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深圳特点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东莞重点是培育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支柱产业和新材料、半导体及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一批国际一流、国内领先、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惠州重点是培育壮大石化、能源、生命科学等支柱产业,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高地,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清洁能源中心。深汕特别合作区重点是打造重大产业项目承载地、新引进重大项目目的地和区域高质量发展孵化器。需要指出的是,传统产业不等于落后产业、夕阳产业,只要改造得好,融合得好,就可以成为传统优势产业,在国内外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优化基础设施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深圳都市圈高速公路里程近2500公里,路网密度全国领先,城际日均出行人数约百万人次,要素高效流动格局基本形成。为进一步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规划》对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基建均作出明确细致的规划,提出形成“三横五纵”铁路格局、建立国际航空枢纽体系、打造都市圈港口群、完善“九横十二纵”高速公路网络、部署信息基础设施等,加快建设5G通信网络、工业互联网平台、算力中心,推动形成布局合理、衔接顺畅、管理协同的基础设施体系,必将有力支撑深圳都市核心区半小时通勤圈、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建设,为都市圈高效运转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优化要素禀赋

  深圳的创新和资本要素聚集,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呈现出集中发展、集聚发展、集群发展态势,规模效应比较明显。2022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5.81%,是全国的2倍多;至2022年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19年高居全国城市首位;工信部公布的首批45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深圳占4家,培育了华为、腾讯、大疆、迈瑞、中兴等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创新型城市排名连续4年全国第一,在跨境金融、科技金融、数字金融、未来产业等领域存在先发优势。东莞被誉为中国的“制造业之都”,“东莞模式”也是国内外理论研究的热点,东莞以电子信息产业和高端制造业为主的产业配套能力极强,拥有数以百万计的产业工人和高技能工程师,制造业人才优势明显。惠州自然条件优良、土地资源丰富,过去3年近八成土地用于工业。《规划》将各地区的要素禀赋全面整合,促进包括数据要素在内的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打破行政壁垒和市场分割,加快建成区域互联互通的统一大市场。

  优化公共服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当前城乡差异、地域差异、行业差异、群体差异是基本公共服务面临的主要问题。《规划》提出要共建公共服务优质生活圈、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统筹推动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社会治理一体化发展,补齐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持续提升共建共享水平,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公共教育方面,加强各城市教育交流合作,联合推进高等教育重点学科、优势学院建设,协同打造区域教育信息应用平台,推进都市圈教育资源联网共享;在公共医疗方面,鼓励开展多层次多模式合作办医,推进都市圈医疗服务同标同质,推进公共卫生联防联控;在社会保障方面,统筹推动住房保障、就业和工伤、养老、失业保障一体化发展,同时积极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打造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城市,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持续缩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有利于把深圳都市圈打造成全国“共同富裕”示范区。

  优化生态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围绕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共同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夯实依山拥海、水脉贯通的生态底色,《规划》着重提出要共建一体化生态安全格局、协同推进环境治理、大力推动生态共治,合力营造生态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都市圈。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低碳是高品质生活的潮流。健全绿色低碳循环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统筹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减排,改善工业用能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建立生态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和利益协调机制,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强生态环境监管执法,全面推进都市圈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深圳都市圈的打造还有利于提高城市韧性和气候适应性,提升防灾减灾以及应急管理能力,强化城市在面临多种危险特别是气候恶劣导致的灾害时的自我调节能力,推动区域之间生态共治能力现代化。(作者系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特聘教授,深圳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