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难题 助推制造业提质增效
发布日期:2021-02-01 09:41:00 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陈建伟 编辑:藤井树

  制造业的强大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当前,我国制造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正面临诸多难题,比如队伍规模缩小、收入水平偏低、工作时间偏长等,破解这些难题能够助推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经济体系优化升级。

  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做出的一项重大部署。我国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应对百年变局、重塑竞争格局、开拓发展新局,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制造业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的基础上,推动制造业提质增效,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

  制造业的强大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当前,我国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工人阶级正肩负着新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历史使命。而制造业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中发挥支撑作用的主体力量,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者。稳定制造业产业工人队伍,稳步提升广大产业工人收入水平,满足产业工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助于更好地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强化制造业产业工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助于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某种程度上说,新发展阶段的发展质量高不高,创新自立能力强不强,努力奋斗无私奉献的社会氛围浓不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造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成效。

  然而,受经济转型规律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制造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正面临诸多难题,包括制造业产业工人队伍规模不断缩小,收入水平增长乏力,工作和生活的平衡难以兼顾等,如果不加以解决可能会制约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经济体系优化升级。

  制造业产业工人队伍不断流失是当前我国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控的隐患之一。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到2019年,全国制造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从5069万人下降到3832万人,仅城镇单位就业的产业工人规模就下降了1000多万人。制造业产业工人规模下降,一定程度上是工业化推进和经济结构转型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结果。在工业化的前中期,大量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形成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催生庞大的中产阶级反过来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服务业兴起。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对产业工人队伍产生了流出推力,而服务业快速发展提升了对制造业产业工人的吸引力。

  当前,我国三新经济蓬勃发展,吸纳就业的能力增强,反映出市场经济力量对制造业产业工人队伍流失的影响。但是,我国仍然存在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不完善,叠加三新经济的影响,加速了制造业产业工人流失和制造业空心化。长远来看,制造业空心化将会威胁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和安全高效。另外,没有发达的制造业和多样化的产品创新与供给,服务业也将发展陷入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不利境地。

  制造业产业工人收入水平偏低是影响我国经济内部循环的重要原因。畅通国民经济内部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环节,是以旺盛的国内消费需求为前提的。而消费需求规模既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又取决于国民收入分配状况。一般来说,收入水平越高,消费需求越旺盛,但是,收入分配不平等可能会制约消费需求的提高。当前,我国消费需求潜力还没有得到完全释放,固然与我国当前国民收入水平有关,也跟收入分配状况密不可分。尤其是庞大的制造业产业工人队伍,其工资收入水平低于全国全行业平均水平。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为90501元,而制造业为78147元;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年均工资为53604元,而制造业为52858元。制造业产业工人平均工资水平普遍偏低,严重制约了制造业产业工人的消费能力提升。

  制造业产业工人工作时间偏长是社会普遍焦虑感存在的重要因素。当前,社会各界热议的996工作制,反映了互联网科技企业普遍盛行的加班工作模式。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全国城镇地区制造业周平均工作时间达到48.3小时,超过全行业平均的46.5小时。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影响了包括制造业产业工人在内的广大劳动者的工作生活平衡,容易产生普遍焦虑的社会心理。

  我国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2020年我国GDP已经迈入100万亿元大关,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向高收入国家迈出坚实的步伐,这是新发展阶段的重要起点。要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需要制造业开新局。这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制造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

  一是要规划定位,确定制造业产业工人在新发展阶段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要在国家制造业发展相关规划中突出制造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重要贡献,明确制造业产业工人的重要地位;要将制造业就业纳入积极就业政策的重点保护范围,并将保持制造业就业比重基本稳定纳入地方政府工作目标。要善于利用经济规律提升制造业的就业吸引力,以经济手段维持制造业就业格局稳定。同时,要深化要素市场改革,破除不利于制造业就业的体制性因素。

  二是要政策赋能,提升制造业产业工人的劳动技能、创新能力,弘扬工匠精神。在职教育和培训等方面的支出要向制造业产业工人倾斜,持续提升产业工人的劳动技能,以适应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工作转型。要将制造业产业工人的创新能力培养纳入国家创新创业服务政策的受益范围,培养制造业产业工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大力弘扬制造业产业工人的模范事迹,有效引导制造业产业工人持续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三是要通过完善机制来维护好和发展好制造业产业工人的权益。要建立支持制造业工人工资收入与生产率同步增长的机制,保障产业工人分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果实的权利。完善工作时间监督机制,有效治理制造业产业工人过度加班过度劳动问题。

  (作者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副研究员)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