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金融创新不要也罢
发布日期:2021-03-19 11:38:53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扶青 编辑:藤井树

  近日,昆明某陵园和某银行联合推出“墓地按揭贷”,引发网友热议。当事陵园最新回应称,“墓地按揭贷”并未实际推出,未与银行签合作协议,将放弃该合作项目。

  坦白说,“墓地贷”并非昆明首创。从去年开始,就有福建、贵州、河北等多地银行推出类似产品,引发的关注相对有限。“墓地贷”这回冲上头条,更多还是与这两天闹得沸沸扬扬的“彩礼贷”有关,有人顺藤摸瓜,发现还有银行推出了“二胎贷”,“只要一张亲子照+出生证明”最高就可贷20万元。

  把“彩礼贷”“二胎贷”“墓地贷”放在一起,不难发现,“奇葩贷款”已然成为一种现象。银行的“关怀”固然无微不至,但这样的贷款真的合适吗?算得上金融创新吗?

  在谈到加强监管与支持创新的关系时,银保监会曾提出“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金融创新合理性的基本标准,即“是否有利于支持实体经济、是否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是否有利于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一一对照,不难发现“彩礼贷”“二胎贷”“墓地贷”的问题所在。

  判断是不是真正的金融创新,首先应该看它们是否将服务实体经济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否更多使资金流向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更多流向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果只是瞄准了一些所谓的社会热点,打着金融创新的旗号,弃实趋虚、弃简趋繁、弃善趋恶,那就是“耍小聪明”“打小算盘”,是典型的“伪创新”“乱创新”。

  再从金融风险上来看。不可否认,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中小银行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急需在细分市场和本土区域拓展更大空间。但从操作思路来看,很多产品都声称“无需抵押”,“一方为行政事业单位正式员工”“一张亲子照+出生证明”就能申请贷款,试问,此类产品真的符合银行审慎经营的原则吗?不存在过度营销吗?不构成金融风险吗?

  至于消费者权益,相信很多人都从这些名目里感知到了恶意。究其原因,“生老病死”是较为沉重的话题,将它们变成噱头和手段,会与我们的道德认知有所冲突。况且,社会上还存在一些“结不起”“生不起”“死不起”的声音,国家也在采取措施遏制天价彩礼、鼓励生育二孩、遏制天价墓地等,这些所谓的“金融创新”,究竟是回应了民生痛点,还是助长了社会焦虑呢?

  或有人认为,现在不是倡导扩大内需、鼓励消费吗?道理没错,但方向应该是适度消费、合理消费,而不是以刺激消费与发展金融为目的的“过度消费”。近年来网络金融发展迅猛,一些年轻人过多地靠借债超前消费、奢侈消费,不就是典型的前车之鉴吗!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