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内闻风丧胆的锦衣卫:大明亡时去哪了?
发布日期:2022-03-10 15:15:28 来源:不灭老灯(ID:gh_ef564d8436cc) 作者:杂说杂谈 编辑:擎

  朱棣死后,东厂的权利越来越大,到了明英宗朱祁镇时期,大太监王振带领着东厂走向了全盛时期。当时的东厂,不仅监管锦衣卫,还对朝臣百姓进行监管,锦衣卫的权利被削弱。

  为了不让锦衣卫没落下去,当时的锦衣卫指挥使马顺开始巴结王振,尽心竭力地为东厂打击群臣,厂卫合作,挟制百官,大明王朝陷入混乱,然而锦衣卫却希望以此能重获发展。

  然而,希望终究是会落空的。在大太监王振的怂恿下,明英宗亲征瓦剌,随着兵败被俘的消息传回宫中,群臣激愤,奏请朱祁钰杀了王振。随着王振一党被诛灭,马顺也被处死,锦衣卫只能收敛锋芒,以待来日。

  到了明武宗时代,锦衣卫直接呈报皇帝的权利也被收走了,指挥使必须将情报呈报给东厂,再由东厂呈报给皇帝,由此,锦衣卫几乎是变成了东厂的下属部门,只干一些审问、抓捕的脏活累活。

  然而,这还不是锦衣卫最没落的时期,随着另外一位宦官的到来,大明王朝进入了最黑暗的时期。大太监刘谨深得明武宗朱厚照的宠信,得势后,他重新开启了西厂,用来监察东厂和锦衣卫。西厂的手段,比之东厂和锦衣卫,有过之而无不及,手段极其残忍。

  当时的大明王朝,朝臣百姓们,已经常年生活在东厂和锦衣卫密探的监视之下,现在又来一个西厂,更加苦不堪言。

  为了将情报权利握在自己手中,刘谨又设置了内行厂,自己担任提督,一举节制了所有情报机构的权利,这样的举措直接引起了大臣们的不满。

  群臣们联合了东厂与锦衣卫,趁刘谨出宫的时候,上书皇帝,痛呈刘谨的罪行,所谓墙倒众人推,群臣上书后,明武宗也不敢怠慢,立即下令逮捕了刘谨,随后处死。

  随着刘谨的倒台,西厂和内行厂相继被废,东厂回归了最高特务机构的位置,而锦衣卫一直依附于东厂,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了明朝晚期。

  虽然在明代历史中,锦衣卫常以反面角色出现,绣春刀一出,寒光四起,杀人如麻的锦衣卫形象深入人心。但是,这并不是锦衣卫的全部,在那个善恶交织的年代,也不乏有忠正之士,立足其中,企图挽救岌岌可危的大明王朝。

  患难与共的袁彬

  袁彬在明英宗时期,只是一个锦衣卫的小官,他的父亲袁忠,虽然侍奉了四代君王,但是因为忠厚老实,在锦衣卫中也是寂寂无名,袁忠退休后,袁彬接替了他的职位。

  如果不出意外,袁彬也会像他的父亲那样,寂寂无名,等到退休。但是,因为明英宗被太监王振怂恿亲征瓦剌被俘,袁彬也一起成为了俘虏。

  在被俘虏的一年时间里,明英宗经历了这一生最痛苦的时光,除了陪伴在侧的袁彬,他无依无靠,在弟弟朱祁钰登基后,他更加感觉自己是被大明抛弃了。

  还好,袁彬时时刻刻陪伴在他身边,在袁彬的鼓励下,明英宗才逐渐坚强起来,保全自己得以回到大明王朝。八年后,明英宗复辟,深感袁彬对自己的恩情,明英宗提拔袁彬为锦衣卫指挥使。在袁彬执掌锦衣卫的这几年,善待群臣,清廉公正,一下子就扭转了锦衣卫声名狼藉的地位。

  直言死谏的沈炼

  嘉靖年间,因为严嵩专政,残害忠良,锦衣卫沈炼直言不讳,抨击了严嵩一党的所作所为。明史记载:沈炼为人刚直,嫉恶如仇,性格疏狂。

  就是因为这样的性格,沈炼得罪了权臣之子严世蕃,严世蕃牢牢记住了沈炼的名字,将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嘉靖29年,蒙古率军入侵,沈炼主张应战,而严嵩却主张求和,看着这满目疮痍的山河,惨遭蹂躏的百姓,沈炼悲愤交加。

  他上书嘉靖帝,痛斥严嵩父子的罪行,希望嘉靖帝能严惩严嵩,挽救大明江山。可是,这份上书在嘉靖帝眼里,仿佛是在说自己的罪过,盛怒之下,沈炼被革去官职,流放外乡。

  然而,沈炼并没有退缩,在被流放的时候,仍然不断抨击严嵩祸国,最后,严嵩将沈炼议罪抓捕,残忍杀害。

  虽然沈炼身死,但是他痛斥严嵩的罪状,也成了严嵩父子的催命符,可以说,沈炼所处的时代,是锦衣卫难得的清廉公正,刚正不阿的时期。

  如果说嘉靖朝是锦衣卫的黄金时期,那么万历朝就是锦衣卫最辉煌的时期。万历年间,日本侵略朝鲜,为了援救友邦,也为了阻止日本图谋中国,万历皇帝决定出兵援助。

  虽然兵力已经集结,但是对日本的兵力毫无头绪,此时的万历帝想到了锦衣卫,于是,派遣了锦衣卫奔赴日本、朝鲜搜集军事情报。

  在大明军队的铁蹄踏进朝鲜的时候,锦衣卫早已编织起了巨大的情报网,在锦衣卫的帮助下,大明军队长驱直入,打得日本四散溃逃。

  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锦衣卫受到了皇帝的嘉奖,然而这却是锦衣卫在明朝最后的荣光。那么能将日本打败的锦衣卫为何不能挽救大明王朝呢?

  万历皇帝驾崩后,大明王朝的国势也急转直下,锦衣卫也陷入了党争内斗的漩涡中,在魏忠贤的带领下,锦衣卫完全沦为了政治斗争的工具,被消耗殆尽。

  等到崇祯皇帝上位时,大明早已是千疮百孔,此时的锦衣卫也在过度内耗中,难以恢复。虽然在崇祯皇帝上位之前,一直想着要罢黜厂卫,然而上位后的无人可用,让崇祯皇帝只能重用厂卫。

  此时的东厂和锦衣卫早已过惯了舒坦的日子,想要这些人振兴国家已经是痴人说梦,无奈之下,崇祯皇帝罢免了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命吴孟明接替,成为了明王朝最后一位指挥使。

  然而,在国破家亡之际,锦衣卫不仅没有站出来抵抗外敌,而是眼睁睁地看着李自成攻入北京。早在这之前,吴孟明早已逃跑,而骆养性则上交了三万两白银,换取了性命,一直活到了顺治朝。

  能为了大明王朝一战的锦衣卫只剩下李若琏一人,即便他死守崇文门,也无法改变大明灭亡的结局,最后,李若琏自缢殉国。

  公元1644年4月25日,历时276年的大明王朝走向灭亡。崇祯皇帝逼死了自己的周皇后与袁贵妃后,用宝剑砍下了长平公主的手臂,看着倒在血泊中的女儿,崇祯皇帝痛苦呐喊:“你何故生在帝王家!”

  在处置完亲人后,崇祯皇帝在太监王承恩的陪伴下,在煤山自缢而亡,结束了他作为帝王的一生。然而,大明王朝灭亡了,锦衣卫却依然存在。

  清朝入主中原后,明朝剩余的锦衣卫又转头投降了清朝,清廷也效仿了明朝,设立了锦衣卫,但是仅作仪仗之用,然而仅仅存在了一年,锦衣卫被顺治彻底废除了。

  从此,结束了锦衣卫长达300多年的历史,最终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纵观整个大明王朝,帝王们妄图通过锦衣卫,监视朝臣百姓,让整个社会处在高压之下,以达到集中皇权的目的。

  然而,这并没有让大明王朝延续千年,反而加速了明朝的衰败。后世对大明王朝的评价却是,明非亡于流寇,而是亡于厂卫,这也印证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