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陪骂”成了一门生意
发布日期:2020-08-18 15:05:57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 编辑:擎

  演员张月因在热播剧《三十而已》中演了“小三”林有有一角,遭遇网络攻击,不得不关掉微博评论的事,都已经不算“新闻”了。

  新消息是,在“不骂林有有,不是好朋友”的网络狂欢中,一些网店、电商平台推出了“陪骂代骂”服务,还分为“你骂我听”“我骂你听”和“大家一起骂”三类,收费1元到3元不等。

  谁能想到,骂一个虚拟人物,居然也能成为一门生意。

  和一些网友将骂林有有升级为骂张月相比,陪骂代骂服务,倒是没有真正伤害到谁,但它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商家会为陪骂代骂打上“娱乐为主,文明交流,切莫上升到演员本身”的标签,看似撇清了人身攻击的嫌疑,但一个“骂”字,已大概率消解了理性交流和文明的边界,默许了人们用语言暴力无节制发泄戾气的行为。商家用来卸责的遮羞布,掩饰不住网暴的内核。

  这一点,我们已经在饭圈、游戏圈,见过太多。充斥在这些领域的辱骂,往往也是针对线上的虚拟人物、事物,很少对“真人”造成伤害。但事实已证明,如果任由其发展,线上也会越来越“脏”。大量愤怒的情绪抱团、释放,将彻底挤压开放多元的网络生态、理性平和的公共讨论空间。最后,“好好说话”没有了,谁骂得狠、用词毒、没有下限,谁就占据了舆论高地。这不是我们想看到的。

  何况,谁又能在陪骂代骂和网络暴力、人身攻击之间,划一条清晰的界限,保证前者不会演变成后者呢?

  从骂林有有到骂演员张月,已经说明,骂是很容易“越界”的。本来,对剧中角色表达自己的负面评价和情绪,没什么问题。如果人们能借此反思自己和社会,探讨更健康合理的情感生活,也算影视剧的一大贡献,和现代人的减压方式。但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固化了“圈层”,人们的情绪表达,太容易变为失控的集体非理性。

  顶着个ID在网上发言的“匿名性”,让很多人有种不用为自身言论负责的错觉。受害者可以要求警方主持公道,但一来网暴参与者众多,全部“执法”并不现实;二来那些“语言行为”的网暴,如何界定其现实危害,也是问题。

  德阳安医生自杀事件,近日开庭受审。常珊等3人被控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被提起公诉。这让全社会认识到了网暴的可怕,也给一些人敲响了警钟。只是,一条生命的逝去,是太沉重的代价。

  要刹住网暴的歪风,努力不能总滞后于悲剧,更要对陪骂代骂这种新花样,多点敏感和警惕。等其发展壮大了再去治理,只会事倍功半。干净清朗的网络空间,离不开网络平台恪守底线,别为了利益无节制迎合网络情绪。如果平台做不到,就需要相关部门的精细化监管,打回一些人疯狂试探的手脚。

  归根结底,还在于每一个网民。网民是网络言论的生产者,也是陪骂代骂服务的消费者。每一个人都管住嘴,管住下单的手,才能“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时刻以敬畏之心,保持与恶的距离。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