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而再的教训还不够吗?
发布日期:2025-05-09 15:27:49 来源:微信公众号“鹰眼观真情” 作者:冯玉军 编辑:李干杰

  俄罗斯是中国的一面镜子,20世纪20年代以来,俄罗斯对中国产生了深入骨髓的全方位影响。

  1850年,林则徐就感叹俄国“将来必为大患”。

  果然,自1860年至1945年,俄国在85年间,让中国丧失了大约32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相当于现有国土的三分之一。

  更不可思议的是,他们将这325万平方公里的中国人,要么驱赶,要么杀死。

  近代以来,中国在国家安全方面,所遭受的最大威胁也来源于俄罗斯。

  中俄历史上三次结盟,每一次都以中国付出惨重代价,俄国获得天大好处而结束。

  第一次是甲午战争后,李鸿章前往俄国祝贺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登基,签订了《中俄密约》。

  俄国表面上承诺联合中国,共修中东铁路以抗衡日本,实际上是借修建铁路之名,将俄国势力在整个东北如洪水一般铺开。

  第二次结盟是抗战结束后,民国政府和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让刚刚以八年浴血抗战赶走日本人的中国,被迫承认了苏联在外蒙古策划的“独立公投”,从而丧失了近1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

  第三次就是1949年以后,中苏同盟“一边倒”。

  “一边倒”政策把欧美势力完全驱除出中国,让中国丧失了一个与世界体系融合的机会,造成中国都与主流国际社会相脱离。

  苏联还把中国推进了朝鲜战争,这不仅让中国失去了众多生命,还让中美关系极度恶化,使中国在几十年间都难以繁荣。

  同时还间接导致当年对台作战计划搁浅,国家完全统一的进程由此延误。

  在上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的整整30年间,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一切重大事件无一没有莫斯科的影响。

  而建国后,我们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军事文化、意识形态等等,完全按照苏联的模式建立。

  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才在一定程度上走出了苏联模式。

  2001年签署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中确定了“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原则,成为中俄关系的“黄金定律”。

  今天的中俄关系,面临着三大挑战。

  第一,尽管我们的国力已十倍于俄罗斯,但是很多人的思想仍臣服于它,这是最大的挑战。

  而俄国人对这种落差非常敏感,作为一个具有300年帝国外交传统的国家,俄罗斯怎么可能心甘情愿地接受身边的中国强势崛起?

  第二,外交谋略能力不对称。

  在外交层面上,我们基本上处于被俄国牵着鼻子走的状态,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一个言听计从的小兄弟。

  面对如此复杂的国际关系,跟俄罗斯的亲近,其实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

  我们一定要意识到俄国人对华的信息战、心理战打得如火如荼。

  第三,成本和收益不平衡。

  无论是经济上还是政治上,中国付出了太多,却没有收获预期结果,既没有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也没有减轻美对华施加的战略压力。

  我们既要和俄罗斯保持一个长期睦邻友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更要认识到,与美国的关系决定了中国未来的整体国际环境。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