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五大发展理念中的每一项都不是第一次提出,但此前都是单独拿出来讲,首次统一在五大发展理念之下,有何新意?
李佐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首先,五大发展理念放在一起提出,体现了其整体性,用五大理念统率“十三五”规划的所有重点任务,具有新意。以往的五年规划,都是从产业怎么发展,城镇怎么建设,基础设施怎么建设,城乡怎么统筹等角度来分开谈,而这次是将五年规划的所有重点任务统帅到五大发展理念之下,格局和思路更为清晰。
第二,五大发展理念明确了中国发展的实质内容。过去我们讲发展,常讲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是一种比较粗放的发展观。而现在我们谈发展,强调发展要提高质量、提高效率、增强可持续性,也强调发展要考虑约束条件,考虑多元化的目标。五大发展理念,明确指出了发展的质量、效益、可持续性等具体要求。
五中全会公报中提到经济发展的目标时,加了一个定语,即在“保证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这几个定语正对应着五大发展理念,平衡性对应着协调发展,包容性体现了共享发展,可持续性对应绿色发展。而创新发展是发展的原动力,也是发展的途径;开放发展强调了中国发展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因此,可以说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记者:怎么看待五大发展理念之间既各有侧重、又相互呼应的关系?
李佐军:共享发展是发展的目的,一切发展最终都是为了提高广大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让人民公平分享发展的成果。
创新发展既是发展的动力也是发展的途径,这里的创新发展是广义的,包括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理论创新、产业创新、区域创新等。
协调发展是发展的策略,即要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着力形成协调的区域、城乡、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绿色发展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不仅要考虑当下的发展,而且要考虑未来能否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也包含着民生目标,因为好的环境也是一种民生。
开放发展同样可以理解为发展的动力。一方面,开放可以促进改革,改革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开放可以直接促进发展,不管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都可直接促进经济发展。
记者:发展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我们在制定政策和行动措施时,应该从哪些方面具体着手呢?
李佐军:首先,要让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要让发展理念被大多数人认识和接受,并形成共识。因此,规划纲要出来后,中央号召全国人民都要深入学习,就是希望大家对这些发展理念有准确、一致的认识。
第二,要将发展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规划。目前出来的只是国家的规划纲要,下一步各部门、各地区要在国家规划纲要的基础上制定更具体的规划,对已制定的五年规划进行修改完善。今后每年还要在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年度工作计划。
第三,要将发展规划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这次的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了五十余项非常明确、具有操作性的试点或试验、行动、工程、计划和制度,各地、各部门今后都要将其落实到具体行动中。
第四,要明确规划的实施机制。要明确规划的组织者、实施者、考核者、督导者,要建立规划实施的评价、考核、奖惩机制,实施得好的就奖励,实施得不好的就惩罚。规划实施之中要有督导,规划实施完后要有评价。
记者:全国各地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各地政府面临的实际问题也不同,在贯彻落实发展理念时,如何处理好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
李佐军:首先,要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比较优势、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有一些发展经验,也有一些独特问题。可以说,没有两个地方的发展情况是完全一样的,因此就不能要求各地完全按照一个模式去发展。而是要结合自身的地方特色,贯彻新的发展理念。
第二,各地不能局限于本地发展,而是要在开放合作中求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推进、全国加快建设统一市场的新形势下,各地要以开放的思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去,参与到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去,参与到城市群、城市带建设中去,与周边地区搞好分工协作,分享分工协作的好处,并提高区域的整体竞争力。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