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年:从大历史角度看“中国模式”
发布日期:2015-12-07 18:18:06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郑永年 编辑:胡擎银

  有没有一个中国模式的存在?这个模式究竟是怎样的?其内在和外在含义是什么?这个模式从何而来,往何处去?无论就中国本身的发展,还是中国发展对世界的影响而言,都有必要回答这些重要的问题。理性而言,中国模式是客观存在的。对中国本身来说,重要的是回答“我是谁”的问题,就是回答中国模式到底是什么的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变得很重要。就内部来说,越来越多的民众对中国本身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的认识,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就外部来说,中国模式涉及的是中国的国际认同问题。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目前流行的各种意识形态,已经无助于向国际社会解释“我是谁”的问题。

  我倾向于把中国模式置于大历史的宏观层面上讨论。改革开放30多年不够,还要看前面的30年,还要看中国近代以来的国家转型过程。我相信,研究中国模式就是要把那些恒定不变的结构性因素找出来。这些因素就是中国模式的核心。在这个层面,人们需要看到中国模式的文明性。从大历史角度看中国模式,不难发现这个模式的存在及其主要内涵。尽管中国模式表现在方方面面,但其核心是中国特有的政治经济模式,这两方面互相关联,互相强化。

  ■中国经济模式的混合性

  在经济方面,中国是混合经济模式。在这个模式里,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政府与市场要保持平衡。世界上再也找不到像中国这样的经济模式,在那么长的历史时期里,总有一个很强大的国有部门,国家对关键经济领域起着直接的作用。国有部门承担着国家的很多功能,包括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应对随时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危机、平衡市场的力量等等。正是因为中国有个强大的国有部门,所以像西方那样的私有化在中国不会发生。

  从历史上看,私有经济或者民营经济在中国是一直存在的,但中国绝对不可能走到西方那种完全私有化的地步。全面的国有化和全面的私有化都不是中国经济的常态,混合经济模式才是中国经济的常态。但混合经济经常失去均衡。当国有部门和政府占据绝对主导地位,非国有部门和市场空间受挤压,发挥不了正常作用的时候,危机就会产生。

  ■中国政治模式的开放性

  在经济上讨论中国模式还好一些,一旦到了政治领域就变得非常困难。实际上,如果不看中国的政治模式,就很难理解中国的经济模式,甚至可以说,中国的经济模式是中国政治模式的产物。

  那么,中国政治模式的特点在哪里?从大历史看,也能够回答这个问题。自近代和西方接触以后,中国曾经尝试西方式的制度,但行不通。西方的政治模式往往通过把政治问题外部化来加以解决,因此有反对党和反对力量的存在。现代中国通过开放政治过程,把外部问题内部化来求得问题的解决。党的领导是中国政治的核心,不理解这一点,就很难理解中国政治。

  在传统中国,政治过程也是相当开放的。尽管皇权属于皇帝,但治权(或者相权)是向社会开放的,并且是高度制度化(官僚化)的。历史表明,治权越开放,国家治理就越有效。有效的治理取决于决策权、领导权的有效开放,向社会各个阶层、各种利益的开放。同时,治权的有效性取决于制度化和专业化。

  ■中国改革模式的阶段性

  人们所说的“中国道路”,可以归入中国的改革模式这个层面。“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的改革是怎么走过来的,要回答“从何而来、到何处去”的问题。在这个层面上,中国的改革很明显地呈现出渐进性和阶段性。我认为,中国改革分三步走,即先经济改革,再社会改革,后政治改革。这并不是一个价值判断,即中国应当走这条道路。

  首先,这是一个从易到难的过程。经济改革最容易,说穿了哲学家们所说的“人性恶”的一面释放出来,让人们去追求自己的利益。社会改革比较难一点。如果说经济改革的主体是生产,那么社会改革的主体就是分配。社会改革要求人们从自己的钱包里面掏一部分出来让社会来分享,这就比较困难。而政治改革最为困难。政治改革表明人们需要放弃一些权力让其他人来分享,放弃权力较之掏腰包要困难得多。

  其次,这是一个涉及体制改革的物质基础问题。经济改革优先是因为经济改革可以为其他改革创造物质基础。经济改革优先于社会改革的道理很简单,没有生产哪有分配?财富创造出来之后,才可以强调分配。在政治方面,经济改革先于政治改革的优势是:对社会来说,经济改革创造财富和中产阶层,从而为理性的政治参与创造条件。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