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策模式的独特性
我们还可以从具体的政策层面来谈论中国模式,也可以叫中国政策模式,可以从经济、社会和政治改革等各个不同领域来透视中国模式。我觉得人们所说的“中国案例”应该属于这个范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为人们提供了很多改革政策案例。 目前对中国模式表示出的不满意都在这个层面。在经济政策领域,人们对改革政策的不满也是从不同角度来看的。一些人以西方的标准来评判中国政策模式。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市场也发达过。一些市场经济的实践先发生在西方,但这并不是说市场就是西方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确向西方学习,这一事实并不是说中国不能形成自己的模式。
■中国模式完善的渐进性
强调改进就是强调模式的渐进性,避免激进变革。任何模式都必须随时改进自身,否则就会蜕化,从而失去适应新形势的能力,最终导致激进变革。中国的历史表明,激进变革经常是没有变革,因为激进变革往往意味着重新走一遍。从长远观点看,改进或者渐进才是真正的变化。中国模式的核心是中国的政治和经济体制,如何改进中国模式,关键是政治和经济体制的弊端得到纠正,依附于政治和经济体制上的其他缺陷就不至于对模式本身造成致命的影响。
从经济体制来说,中国存在一个比较强大的国有部门,这有它的好处,可以有效建设国家的基础设施、公共工程,应付重大的危机和平衡市场等。但如果国有部门占有了绝对的优势地位,政府对市场干预太过,这一模式的劣势就会出现。首先,要回答国有部门的边界在哪里的问题。国有部门要有个边界。国有部门不能无限地发展,不可以无限地去侵犯非国有部门的领域。要让两个领域保持相对平衡的空间,允许它们互相竞争。国有和非国有两部门之间的公平竞争很重要。其次,政府和市场各自的职能和领域应该搞清楚。政府可以在哪些领域发挥作用,哪些领域政府应当发挥作用但是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它应该退出哪些地方但没有退出来,这些问题都要弄清楚。再次,要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中国领导层提出的社会建设,目标很好,而社会政策仍然贫乏,在很多场合都是用经济政策取代了社会政策。最后,扶贫、提高劳动收入、改变产业结构(如鼓励发展中小型企业)、税收制度改革等等都可以实现社会公平。一个公平的社会才是一个稳定的社会,政府也才具有高度的执政能力。
(作者郑永年为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本文根据《中国模式》一书修订版序言编辑)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