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现在确权,短期内会把土地的成本显在化,加大农业生产成本。从长期来说,随着城市化的推进,造成“人地分离”的情况,为未来的土地流转兼并造成很大的法律问题。
现有的农地集体所有制,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制度安排。从长久来说,随着城市化和农民的凋零,农民人数会越来越少,通过自然调整达到扩大生产规模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在三十年后,农村人口趋于稳定后,实行土地确权肯定要比现在好!
笔者今年有幸担任世界银行下属的“非洲农业研究论坛”的首席顾问(leading consultant),对非洲土地制度进行了一些研究。20世纪90年代欧美国家在非洲推行的土地确权制度基本失败了。现在世界银行开始反思这样的政策。非洲土地在传统的制度安排下,集体所有,村长按照人口状况在村内实行动态分配。但是一旦确权后,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变更需要到很远的登记中心,需要等待很长时间,花费很多经费,准备很多材料才能变更。这经常会导致农业耕作错过季节性。非洲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人口处于动态变化中,法定确权不一定是很好的制度。确权最好要等到农村人口稳定之后!
同理,中国的农村人口也处于快速变化中,很多人在转移到城市,留下来的在老去。如果现在确权,不一定是有效率的行为。对于农业改革,我们要有“历史的耐心”!
老年农民凋零后,土地自然会流转兼并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中国农业问题包含了三个要素:粮食,农民,土地。农民和土地的结合,生产出了粮食。这三个要素描述了中国农业的三个基本政策:“以粮为纲”,“以民为本”,以及“农地集体所有”。这三者之间有时存在不一致。
传统意义上的“以粮为纲”,不顾一切满足粮食自给的政策,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之后,遇到了很大的挑战。以大规模补贴和价格支持为政策手段的支持政策,使得现有的土地生产力已经趋于极限,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导致了严重的农业污染:包括空气,土壤和水污染等。
2014年中国全年粮食产量为6.07亿吨,但进口大豆总量为7140万吨。看上去只占产量的12%左右。但是考虑到大豆的产量只有小麦等主粮的1/3。这就是说中国进口了耕地面积36%左右的大豆。粮食自给自足已经不可能,所以中国政府改变口号为“保证口粮自给”。政策的改变对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件好事。
当然,粮食安全需要维持,但是需要通过完全自给来实现吗?其实不然。国家在粮食价格政策上应该减少扭曲。按照市场价格,收购适量的储备粮。同时,应该学习欧洲的经验,把支持农业的补贴,以土地或者人头分发到农民手中。这样农民能够得到更多的补贴。
中国历代的统治者都知道国家要“以民为本”。从农民角度来说,中国农村现在基本没有青壮年劳动力,他们已经转移到城市,或者在城市打工,剩下的基本是老人在从事农业。由于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的差异,这些农民无法融入城市生活,他们大部分都会在农村慢慢凋零。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对于农民来说,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只有1个孩子,最重要的就是养老送终问题。这才是中国农村最重要的问题。政府应该支持每村都要建立养老院,由老人,集体和国家共同出资,实现他们互助养老,使这些农民在辛苦一辈子后,即使子女不在身边也能够在国家的照顾下有尊严地离去。
至于土地,如上所述,现有的“土地集体所有制”是一个很好的制度,在青壮年转移到城市,而老年农民凋零后,土地自然会流转兼并,农业生产规模自然会扩大。土地确权并不是急于现在就完成,最好等到农村人口数量趋于稳定后实施。
中国农业改革的顺序应该是:农民,粮食和土地。对于农业改革,我们要有历史的耐心,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作者系德国哥廷根大学教授)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