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近日《新京报》报道,北京街头的共享单车近来遭遇违法小广告“围猎”,记者在多处商圈、学校、地铁站、居民区周边停放的共享单车上,发现成人服务、涉黄网址、代开发票等违法小广告,这些“升级”为盖戳与喷涂式的小广告更加难处理。记者尝试扫码、登录“小广告”上的网址以及微信账号,发现确实能打开。
一些人应该对早年间泛滥过的“城市牛皮癣”有印象:电线杆上、各种井盖上、路边垃圾桶上、公厕隔板上、居民楼楼道甚至入户门上……都能看到喷涂和粘贴的各种小广告。清理这些小广告费时费力,保洁人员又是铲又是刮,有时还要动用高压水枪。经过大力治理,这些“古早版”“城市牛皮癣”逐渐变少。但如今,它们又盯上了共享单车,一副要“卷土重来”的架势。
为何要选共享单车?使用群体庞大当然是最重要的原因,不管是从前还是现在,小广告“哪里人多贴哪里”的原则没变。并且,相对过去在固定地点喷涂粘贴,共享单车的流动性能够使这些信息触达数量更多、地域更广的人群。
小广告的危害不容忽视——不仅破坏市容环境与公共秩序,更有滋生违法与诈骗的风险,特别是其链接的色情、赌博等不良信息,很有可能对未成年人造成负面引导。如果随意张贴小广告的行为不能得到有效遏制,还可能助长“破窗效应”,让更多人漠视规则与秩序。
放任违法小广告肆虐显然是不行的,但叠加了共享单车极高的流动性属性,治理起来显然难度更大。报道中也提到,共享单车企业经过线下调查发现,张贴者多为受雇的老弱残障人士,且往往会趁夜间或人流密集时出手,很难发现也很难及时抓住。
对违法小广告予以反制,一方面,共享单车企业要继续加大清理违法小广告的力度。车子本身是企业的资产,企业有维护其安全、整洁的责任,泛滥的小广告出现在车身上,不仅视觉观感不佳,也容易对企业形象造成损害。
另一方面,小广告到底该怎么治,有关部门应共同想办法。每一个贴在共享单车上的违法小广告背后都链接着供给端,顺藤摸瓜、拔草除根,是更加治本的方法。有关执法部门在联合共享单车企业对喷涂粘贴小广告行为加强监控、加大惩处力度的同时,更应对潜藏在小广告背后的违法违规行为予以深挖,对相关不法行为予以严惩。同时,进一步畅通公众举报渠道,把共享单车使用者这一群体的力量发动起来,形成打击合力,共同营造清朗的社会环境。
“城市牛皮癣”的形式和载体在变,但打击整治的决心不能松懈,决不能让违法小广告搭上共享单车这个“顺风车”,死灰复燃。让清清爽爽的共享单车重回人们的视野,为广大市民打造舒心便利的出行体验,是各方努力的方向。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