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口水
发布日期:2014-05-27 15:08:41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陈一鸣 编辑:

   “舌尖1”引发的口水都冲着美食,“舌尖2”引发的口水都冲着导演。尤其是“家常”播放后,吐槽汹涌,“这还是美食节目吗?”“不如干脆拍一个学琴女孩的辛酸史吧。”……

  总导演陈晓卿有些始料不及:“舌尖2做完后我去很多地方,找不同的观众,都放这集,没人觉得不舒服。在湖南几个年轻人本来在酒吧里看片,看到中间他们把电脑抱到露天去看,他们觉得露天环境与家常这个主题更契合。我当时还觉得这集没准是整个舌尖2的亮点。”

  “我跟分集导演说,我不觉得我们有辩解的权利。观众是上帝,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陈晓卿补充。

  人物比食物难找

  纪录频道总监刘文2011年第一次参加戛纳国际电视节,主场馆上方的巨幅海报是韩国KBS电视台的《阿穆尔河》,当时他暗下决心,要让中国纪录片海报也堂而皇之地挂在那里。2014年4月,第51届戛纳国际电视节,刘文如愿以偿。

  “舌尖2”第一集“脚步”播出时,收视盛况如期而至,“舌尖2”一举超越同时播出的电视剧和综艺节目。观众边看片子边在淘宝上下单买美食。

  但“美食太少人太多”的抱怨也引发共鸣。观众说舌尖2跑题了——本想吃鸡蛋,但大篇幅展示的是下蛋的母鸡,比如四川养蜂夫妻、上海双胞胎厨师、河南中提琴母女。

  来自美国的声音把这种抱怨推向高潮。《华尔街日报》旗下的“中国实时报”以“《舌尖上的中国II》有点变味儿”为题,质疑该片“似乎已变成一档爱国主义教育节目,而不再是一部纯粹的美食纪录片”。

  陈晓卿回答:“舌尖”本就不是美食节目,而是人文地理纪录片。“如果是纯粹美食节目,那应该是轻松愉快,游戏感鲜明,带有旅游和推介性质。我们是按BBC人文节目的方式运作的。从第一季就是如此,不是单纯表现美食,而是通过美食表现中国人的隐秘关系。”

  “家常”一集中,孕妇产子后,小夫妻双方父母都给产妇做了一道滋补菜肴。“女方家做的是鱼腥草炖鸡,是愈合伤口的;男方家做的是鲫鱼木瓜汤,是下奶的。陈晓卿说,一看就知道谁是亲生的了。”导演邓洁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当初陈晓卿就说,‘舌尖2’要赢得‘舌尖1’的口碑,要付出后者三四倍的努力。”邓洁说,“他首先把片子定义成英国范儿的,大量学习英国纪录片的叙事方法和镜头语言。”

  每集节目的规定动作,是拍摄8-9个故事,最后呈现7个故事;每个故事有一样“主食物”,要讲清楚它的历史渊源和烹饪方法,另一些食物辅助讲述。对食物的选择,分集导演有主动权,陈晓卿只给出三个关键词:健康、解馋、平价。

  人比食物更难找。孕妇的故事,其实是为了给煲汤找载体。“陈晓卿觉得煲汤不好拍,而坐月子最集中体现煲汤的作用。”邓洁等人为此在全国找了四名孕妇,还曾前往重庆试拍其中一位,后来又否定了:“她家吃得太讲究,很在意孕妇健康,会驱车几十公里拉回自家农场的鸡鸭,自做醪糟……不是‘家常’了。”

  拍摄有标准化的流程,一个故事实拍不超过10天。孕妇故事还必须拍顺产,这个时间不由剧组说了算,为此剧组申请了特批的时间宽限。在孕妇自己的主治大夫外,邓洁还为她另外联系了专家,“我舅舅一家都是医生。”她说,一切都为了更准确地把握生产时间。最终,剧组在孕妇入院前4小时抵达珠海。

  满足的不只口腹之欲

  非要对比国外现有的纪录片,陈晓卿坦承,“舌尖”和韩国纪录片《面条之路》有相通处。

  2011年6月,韩国KBS电视台的6集大型纪录片《面条之路——传承三千年的奇妙饮食》在央视纪录片频道播出过。

  “每年6月,中国山西的麦地都会变成一片火海,这是春季收割后当地农民在点火烧荒。中国人大约两千年前就开始大面积种植小麦,时至今日,小麦和大米并列已成为13亿中国人的主食。一种食物应运而生并发展出独特的烹调文化——这就是面条。”《面条之路》第一集“古老食物的诞生”如此开篇,第一个镜头是田野、烈火和浓烟。

  追溯面条的历史,必须追溯小麦的历史。观众看到更多的不是面条,而是八达岭长城、新疆火焰山、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墓地、意大利的教堂、日本的禅宗寺院。它们都与小麦种植、面条起源有关。结论是,丝绸之路也是面条之路。

  《面条之路》满足的不是口腹之欲,而是人类追根溯源的好奇心,面条只是个由头。《面条之路》的巨大成功使韩国纪录片人深受鼓舞,眼下KBS在用同样的思路拍下一部美食纪录片《料理人类》。据悉,该片将围绕肉类、面包、调味料三个主题“挖掘人类社会隐秘的历史”。

  这种学者气的“人文美食”写作在西方几乎是个固定路数。这种路数最大的好处在于,能把严谨枯燥的内容以活泼诱人的方式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美国作家拉里·祖克曼写《改变世界的平民美馔——马铃薯》,厚厚一本关于马铃薯的“八卦”,说是历史、哲学、人类学、社会心理学问题也不为过。比如,英国人曾认为马铃薯有毒并会传播瘟疫。法国知识分子曾认为吃马铃薯有损尊严,“这种块茎只适合给禽兽或与禽兽生活习性类似的人吃”。启蒙运动关键人物狄德罗在其巨著《百科全书》中称,“马铃薯不是令人愉快的食物,会引起肠内胀气”。狄德罗还进一步评论,农民和劳工不会因为胀气造成困扰,因为他们的身体比优雅的人更能承受如此不适。

  美国名厨、作家安东尼·伯尔顿的《寻觅世上最完美饮食——厨师之旅》,是一个敏感男人的心灵之旅。伯尔顿对自己旅行、生活感受的描述远远超过对美食的描述,他除了从食物看到自己,还总能看到政治,他写道——西班牙巴斯克地区人民对本地食物的顽固赞美背后,“轻轻一刮表面,独立和自治的意图就会暴露无遗”。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