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这是本次活动的第二个环节——跨界群议的环节,这个环节最精彩的亮点在于“跨界”,请来自包括经济领域、社会发展领域、心理学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参与讨论智能社会和人类的未来发展。该环节的主持为中国信息经济学会信息社会研究所所长王俊秀。嘉宾分别为经济学者、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冯兴元,北京林业大学应用心理研究所所长朱建军,科幻作家韩松,图灵机器人CEO俞志晨和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毛利华。
王俊秀:关于人和机器的关系,1758年的时候,法国一个哲学家梅特里写过一本书叫《人是机器》,1944年冯·诺伊曼也写了一本书叫《计算机与人脑》,他的逻辑就是讲计算机是人,或者机器是人,这很有意思。到了现在,随着并行计算、大数据、深度学习等这些词的出现,人工智能不断加热,然后对机器人的定义也不同了,我们各自对未来的说法也不一样。
韩松:我先谈谈感受,我觉得现在这个场景就非常科幻。在科幻作品里,人工智能都是以孤独的形象出现的,它从来不会坐在一起开会。人是机器,我非常同意这个观点,按科幻里的观点,最高级的人工智能一定不会意识到自己是机器或者是机器人。
1818年,第一部科幻作品《弗兰肯斯坦——现代普罗米修斯》就涉及到人工智能这个母题,就是人能创造一个跟自己一样,甚至比自己还强大的生命体出来,但他可能会产生破坏性或者带来什么危险的东西。1921年,科幻作品里第一次出现机器人的概念,万能机器人。人可以造机器人,机器人长得跟人一样,智能跟人也一样,但是他们都是奴隶,为人类从事繁重的工作。后来他们不满意了,就造反,把人全部杀光,杀光以后机器人想繁殖,但没办法繁殖,怎么办?机器人进化,进化出什么东西?他们进化出人类最高级的情感:爱。有了爱之后就产生了机器人的亚当、夏娃,不断繁殖下去。
我不知道科学界设计人工智能的机器是不是关注爱这个东西,科幻作品里非常关注这个。斯皮尔·伯格2011年拍的电影就叫《人工智能》,他的命题核心就是爱。一个机器人的孩子最后去找他的母亲,他要证明自己是真正的人类,不是机器人。科幻作品对人工智能也好,对智能社会也好,它的关注表面上看是技术的,但最核心还是人的。技术上讨论这个东西能不能造出来这是第一层,造出来以后机器的地位是什么样的,第三层是讲这个机器它有没有自主意识、自由意志,它跟人是一种什么关系?其实科幻作品大部分讨论得比较复杂,悲观的非常多,但是它总体是积极的、乐观的。
最典型得是阿西莫夫,他最著名的作品《机器人》,给机器人设立三条定律,机器人不得反对人,要听人的命令,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保护自己。它一开始的底线思维就是先考虑到要去限制,限制之后通过这三个定律创造出五花八门的未来世界,最后宗教的、哲学的东西都在里面。我不知道咱们科学界对这个如何考虑,我的感觉是这个大变革的时代,咱们应该有更多的人文关怀、责任感、使命感。在座的都是研究互联网计算机的,下一步人工智能这个领域我们还会做出什么东西,对这个前景我们科幻作家期望特别高。
王俊秀:西方讲科幻有硬科幻和软科幻,韩松是属于硬科幻的代表,他有一定的逻辑。下面我们请图灵机器人的CEO俞志晨,从实践的角度来看一下机器人的发展或者人工智能的发展。
俞志晨:我本身创业,图灵机器人主要是做语义和认知计算,它本身也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形象地讲,它是一个机器人大脑。我们今天讲了很多人工智能的变革和颠覆,但我们人本身发展了很多年,进化了很多年,我在想人自身是否也可以有一个变革。人变革的前提是我们把人也看成一个产品,今天我们可以看到所有做传感器,包括视觉、语音、知识结构,可以就人类的一些延伸功能产品化、商业化,我认为这是一个大的层面的考虑。围绕这个市场,目前人工智能我认为研究得很不错,可能未来也有更大的机会。
拿最近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来讲,刚才翟老师说的马云发布了一款机器人产品,机器人可以在家庭、超市或者商场取代一些人工的服务。家用服务机器人,从过去的一年和未来来看,我觉得是一个很大的热点,不管是管家类型,还是面向儿童得陪伴教育的机器人,都是一个很大的机会,很多人在做。背后的事情的本质,是人工成本越来越贵或资源稀缺,比如老师教育资源非常稀缺,家庭比较富裕得可以雇老师做一对一的辅导,但对于中国广大的三四线农民工或者收入不高的务工人员,如果能给他们提供一些带教育功能的、智能化的产品机器人,能够帮助他们得小孩成长,价格不要太贵,我觉得这个市场是非常大的。所以,从整个产业来看,我觉得特别好。其实机器人也好,人工智能也好,所有的发展都离不开人的本性,我们今天在做的所有得技术驱动都是基于人的本性来考虑的。今天人的本性就是高效,因为我们渴望更高效的生活方式,而机器人能够让人们得生活变得越来越高效,免去我们重复做一些繁琐的事情。我认为机器人做得最好的产品是扫地机器人,它其实很简单,但它的点很明确:我不用扫地了,可以让机器人扫地,也不需要很复杂的人工智能。点明确是将来所有做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方向,它可以深度解决人们生活中的某一些需求点,我认为这个在这几年发展会非常快,未来的5-10年,机器人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可以做得更好。谢谢。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